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施晓平:汪筱文:苏灯项目曾被迪士尼借鉴
【发布日期:2015/4/1】【作者: 管理员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2678】【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元宵节过去,热闹了还不到一个月的灯市再度归于冷清。
  历史上几度风光无限、甚至还被美国迪士尼游乐项目借鉴的苏州灯彩,这些年效益不断滑坡,从业队伍不断萎缩。这个被列为国家级非遗的项目,出路在哪里?
  苏州市灯彩行业艺术研究会会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对此设想,要通过不断创新赢得市场,让苏州灯彩再现辉煌,让这一艺术瑰宝的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人物简介

  汪筱文,民间工艺家,1945年生于苏州,1963年进入苏州民间工艺社(厂)工作,师从周公度、沈彬如、崔护学习绘画、剪纸及民间工艺,吴仁昌、吕泉福学习灯彩。后任工厂生产车间主任、技术厂长。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省民间工艺研究会理事、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市灯彩行业艺术研究会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灯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全国四大灯彩苏灯排在第一位

  苏周刊:在谈苏灯前,能否说说我国灯彩是怎样兴起的?
  汪筱文:这跟佛教有关。东汉时期,印度僧人来东土传教,遭到了道教的阻碍,结果双方当着汉明帝的面在宫廷里较量法力,印度僧人用火燃烧佛像,佛像不但没有损伤,反而闪闪发光,汉明帝很是钦佩。于是他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全国各地主要佛寺都遵照执行,灯彩就此兴起。以后民间也相互效仿,形成了元宵灯节。
  苏周刊:苏州灯彩全国有名,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它的发展情况?
  汪筱文:苏州灯彩简称“苏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它起源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早在宋代,灯彩在苏州已成为独立的工艺行业。明清时期,每逢岁末年初,吴趋坊、皋桥、南浩街一带挂满灯彩,灯铺达100多家。老百姓则正月十三夜试灯,十八夜收灯,而以十五夜为正日,这段时间里,家家都点上花灯,还要敲锣击鼓、打铙钹,热闹非凡。
  我国灯彩有四大流派,即苏灯、福灯、粤灯、京灯,其中苏灯排在首位,辉煌一时。
  苏周刊:苏灯地位为什么这么高?
  汪筱文:它和苏州许多工艺品一样,具有“精”、“细”、“美”、“巧”四个特点。它选材考究,像面料就必须用上乘的苏州丝绸;造型上受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艺术影响;画面又受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熏陶;制作过程融合了纸扎、糊裱、剪纸、绘画、装饰等工艺。所以苏灯的成品造型优美,结构精巧,色泽鲜艳,装饰华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是其它地方的灯彩所无法相比的。
  苏周刊:苏灯是什么时候得名的?
  汪筱文:得名的时间倒不长。以前都是笼统称“灯彩”。1959年,在全国花灯比赛上,苏州的“亭台楼阁灯”夺得全国第一,苏州灯彩才被正式命名为“苏灯”。
  苏周刊:苏灯主要有哪些品种?
  汪筱文:苏灯品种太多了,按质料有无骨灯、珠子灯、罗帛灯之分;形制有桌灯、吊灯、壁灯、座灯、提灯之别。
  式样上更是应有尽有。比如南宋时就有莲花灯、栀子灯、琉璃屏灯、琉璃帘灯等。其中有一种是用琉璃器皿盛水放进几尾金鱼,装在灯里供人欣赏的灯,烛光映照着金鱼悠然浮游,别具一格。
  明代《姑苏志》记载,到那时候,苏灯又增加了葡萄灯、鹿犬灯、走马灯、栅子灯等名目。清代灯彩花样名目更多,其中人物灯就有老驮少、西施采莲、张生跳墙、刘海戏蟾等;花果灯有荷花、葡萄、瓜藕之类;百族灯有仙鹤、凤凰、喜鹊、猴、马、兔、虎、鱼虾、螃蟹等;还有走马灯、龙舟画舫、梅里灯,等等。
  苏周刊:最能体现苏灯特色的是什么灯?
  汪筱文:应该是亭台楼阁灯和走马灯。前者以亭台楼阁为主要造型,灯内绘有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画面,精巧富丽;后者则运用蜡烛燃烧后引起空气流动的原理,让内壁自动转动,使灯上的人物走马似地循环往复展现在人们眼前,引人入胜。

  新中国成立后苏灯曾两度兴旺

  苏周刊:明清以来,苏灯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汪筱文:到清代后期,因社会动荡,经济萧条,苏州灯彩业逐渐衰落。民国时期,灯彩已经不再是独立行业,都由纸扎店兼作,仅在元宵节时扎一些简单的走马灯、兔子灯之类,供儿童玩耍游戏。
  新中国成立初苏灯有所发展,一批灯彩艺人如吕泉福、吴仁昌、浦海泉等,都开出了私人灯彩作坊,大都为前店后坊。在工商业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中,苏州市创立了民间工艺社(1968年改名为民间工艺厂),许多私人灯彩社连同艺人一起并入这个社,专门研究制作苏灯。此后苏灯两度兴旺,一是1959年到1966年,二是1984年起的10年时间。
  苏周刊:能否介绍一下第一段兴旺期的情况?
  汪筱文:1959年国庆十周年,苏州民间艺人杨锦昌扎制的宝塔走马灯送往北京,在天安门城楼悬挂,章仲甫扎制的龙船灯也很精致。1965年国庆节,苏州民间工艺社在拙政园举行大型灯彩展览,园内远香堂、见山楼、枇杷园等各处楼阁亭榭、走廊以及荷花池中,各种灯彩玲珑剔透,千姿百态,其中有《过桥落篷》《大丰收》《祖国新貌》《炼钢铁》《红灯记》《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等大型电动转灯。展览时开放夜园,灯火辉煌。后又在南京玄武湖、镇江伯先公园展出。
  此后,苏灯生产受到“文革”影响,不过还是出现了不少看点。比如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落成时,苏州灯彩艺人通力合作,制成一只长逾2米的长江大桥灯,参加桥头堡的陈列展出;1972年苏州灯彩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
  苏周刊:第二段兴旺期的情况是怎样的?
  汪筱文:“文革”结束后,苏灯重新走上正轨。记得1984年,我所在的苏州民间工艺厂又在拙政园办中秋灯会,也开放夜花园。这是改革开放后苏州首次举办大型灯会,轰动了整个沪宁线。当时拙政园白天门票8分,夜花园15分,可还是吸引了难以计数的游客。中秋节当晚,仅1830-1930就涌进了近2万人。为防止意外,公安部门不得不紧急下令停止售票;因拥挤导致游客被踩掉的布鞋第二天捡了一箩筐,起码有四五十只。后来公安部门规定拙政园夜花园观众量每晚不得超过1.5万人次。
  从那年起,拙政园灯会连办了三年。后来又在北寺塔、虎丘各组织了一次,无锡蠡园也邀请去办展,再去全国巡展,所到之处包括广州、石家庄、青岛、秦皇岛、庐山、桂林等。每个地方一般放置组景15-18组,花灯300-800只,根据场地大小而定。
  那阵子,苏州灯彩还跨出国门,在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举办大型灯会,泰国诗琳通公主还收藏了一只亭台楼阁灯。
  苏周刊:灯会都是临时性的,苏灯有没有被外地长时间引进过?
  汪筱文:有。事情要从1986年说起。当年为纪念苏州建城2500年,我们单位在北寺塔举办灯会,广州东方乐园的工作人员来考察,觉得效果很好,就邀请我们单位去开发苏灯游乐项目,后来定名为“古灯奇观”。双方合作时间从1987年至1990年。项目开出来后,每个月的效益始终居东方乐园38个游乐项目的前5位,让东方乐园的领导们都连喊没想到。

  吸引顾客的秘诀  在于推陈出新

  苏周刊:那时候苏灯为什么会这样吸引观众?
  汪筱文: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娱乐方式少,能看灯彩已经算是一种很好的享受;更主要的原因是不断推陈出新。
  苏周刊:为什么这么说?
  汪筱文:上面已经提到,古代苏灯式样是不断增加的。我的亲身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担任苏州民间工艺厂的车间主任,当时就觉得,苏灯除走马灯外都是静态的,要是让其他灯也能动起来,效果肯定会更好。在厂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组建了一个班子,连我一共5个人,开始挖传统,搞创新。
  上世纪70年代末,走马灯里的绢衣泥人已经开始用小电机驱动,于是我们决定将电机引入其他灯彩。先是设计了一个《七品芝麻官》灯,身高1.75米,用两台电机驱动,一台小电机像汽车上的雨刮器那样驱动眼睛,每分钟从左到右摆动32次;另一台是洗衣机里的马达,用来驱动蒲扇,每分钟30次,芝麻官身体下面还装了弹簧,蒲扇一动,弹簧受震动,芝麻官身体就跟着上下摇动起来。
  做好后觉得,光有芝麻官还太单调,于是又制作了《金钱贪赃官》灯。另外做了组《荷塘清趣》灯,是艘6米长的船,船上挂花灯,还有小姐灯和丫环灯各一个,水中还有荷花灯、鸳鸯灯;还有件《孔雀开屏》灯,每10分钟不到的时间内可开屏、抖动及收屏三次。
 ,  因为大家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灯彩,所以1984年中秋在拙政园展出时一炮打响。
  苏周刊:广州东方乐园“古灯奇观”受热捧也是这个原因吗?
  汪筱文:是的。“古灯奇观”大型灯展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奇在游客走到哪里,哪里的灯彩组景就能动起来,人走了就停下来。这是从香港引进了光控设备而实现的。“古灯奇观”项目因自行设计、制造,填补了灯彩艺术作为国产游乐项目的空白。
  苏周刊:听说“古灯奇观”还被美国迪士尼游乐项目借鉴?
  汪筱文:是的。“古灯奇观”项目成功后,迪士尼游乐协会20多位专家来考察,全程录像。大约在1990-1991年,迪士尼推出“小熊维尼历险记”卡通,技术与制作方法就参照了“古灯奇观”的艺术形式。
  苏周刊:这些创新苏灯有没有什么名称?
  汪筱文:有人把它们称为第二代苏州灯彩。
  苏周刊:后来你们还进行了其他创新吗?
  汪筱文:没有停过。比如1985年国庆节第二次在拙政园展出时,我们增加了《双龙喷火》《巨龙吐水》《济公一脸三态》《梁红玉击鼓抗金》灯;第三年则新增《红楼梦》系列灯彩,包括《金玉良缘》《读西厢》《喜猜灯谜》灯等。
  因为不断出新,所以人们第一年来看了,第二年还来看,第三年还来看。
  苏周刊: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他灯彩艺人也搞创新吗?
  汪筱文:有的,或是题材上创新,或是质料上创新。如题材上创新出了宝盖灯、牌楼灯、麒麟灯、架花灯等,质料上给苏灯换上LED灯,用手表电池作为电源,既安全又不伤眼睛。

  保护传承让苏灯后继有人

  苏周刊: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兴旺期之后,苏灯行业的情况怎么样?
  汪筱文:1994年起,受电视、全新视听产品等冲击,苏灯行业再度跌入低谷,产品没人买,灯会没人看。1997年,担任苏州民间工艺厂技术厂长的我也下了岗,每月拿154元的下岗工资,后来只好自谋出路。
  现在电脑、手机等娱乐休闲设备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先进,苏灯日子越来越难过,到现在也没能恢复元气。苏灯从业人员去世的去世,改行的改行,新进来的人却很少。像我最近20年一个专职(指准备靠做苏灯谋生的)徒弟也没收到。
  现在真正从事苏灯行业的已不足50人,而新中国成立后最多时达200多人。同行们曾半开玩笑地说,三百六十行,灯彩是末行,这话一点也不假,做灯彩实在太苦了。
  苏周刊:能说说怎么个苦法吗?
  汪筱文:一是学艺苦。苏灯讲究精细的做工,靠的是慢工出细活,对学习者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弯造型时就容易被铅丝弄破手指,断料的时候又容易被刻刀刻破手掌。制作上,对基本功的要求也很高,必须掌握剪纸、绘画、纸扎、糊裱四大技能,听听只有四个词,要做好很不容易。比如“绘画”,小花灯要绘大画面,这样才好看,大花灯却要求绘小画面,画得细致,这样才耐看。所以一般人学习灯彩手艺最起码3年,像我学艺前后过程达5年。出师后也还需要长期的磨练。
  二是制作烦。苏灯的工序光造型方面就有画图纸、放样、画线、断料、弯造型、焊接、整形等步骤,加上其他工序,更多达几十道。看看简单的兔子灯,要做好就不容易。现在的兔子灯用铅丝制作,先要把成卷的铅丝拉直,然后折出形状,焊接,整体成型,整架,糊面,做边,穿线,做眼睛,画图,签名……其中光是糊面,就要用8块布拼起来,一定要拼得挺刮、干净、美观,拼得不好,就会出现发皱、裂开等现象。所以,一天能做三到四只已经是本事大的了。
  三是效益差,现在从业人员能做出个苦工钿已经算不错了。
  苏周刊:现在苏灯效益差的原因在哪里?
  汪筱文:一是销售季节性太强,过了元宵就很少有人要。二是外地用机器和廉价材料生产的便宜灯彩大举“入侵”,讲究精工细作的苏灯问津者少,形不成规模效应。所以光靠卖苏灯,赚到的钱连房租也付不起,必须兼卖其他工艺品或开拓其他业务,才能勉强维持。
  前几年,灯会等活动还多少为我们增加了点业务。现在怕人多拥挤,许多地方灯会都不办了,生意又减少了许多。
  苏周刊:一分价格一分货,人们为什么要买便宜的外地灯彩呢?
  汪筱文:灯彩主要是给孩子玩的,在只讲究玩个新鲜的今天,灯彩的质量问题已经不重要,用过后就扔掉,经用不经用无所谓。
  苏周刊:对于苏灯行业的未来,您是怎么看的?
  汪筱文:我觉得前进的道路肯定是曲折的,但政府部门已经把苏灯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这让我们有了信心。
  我想,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还是要开展生产性保护。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继承苏灯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这虽然很难,但必须去尝试,比如跟愿意合作的动漫公司合作,开发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灯;制作个性化的生肖灯,等等。
  此外还要引导灯彩审美,推动苏灯消费。只有买的人多了,苏灯才能好好活下去。
  苏周刊:人是传承技艺的核心,在苏灯传承人的培养上,您有什么打算?
  汪筱文:应该从孩子着手。2010年以来,经市文化部门牵线,我已在振华中学与平江中学开设了灯彩传习班,每年培养孩子100多人,初步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其中一个孩子现在已经读职高了,还来跟我学。他们今后未必会专门从事苏灯工作,但哪怕搞兼职,对这门技艺来说也是个利好。
  我想,只要苏灯艺人不懈努力,社会各界都来关心,都来动脑筋,多举办活动,苏灯技艺一定会重新走进春天。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