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杨雄林、晓亮:仇庆年:“丹青”世界一念执着
【发布日期:2015/4/1】【作者: 管理员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2333】【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桃花坞,阊门、东中市一带,尘封着仇庆年许多关于“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的记忆。
  作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9岁的仇庆年早已离开桃花坞,在虎丘山下一个老新村里,在丹青世界里继续他的一念执着。很难相信,在这个住宅与工作室合一、并不宽敞的“仇氏颜料印泥研究室”里,诞生了流光溢彩的国画颜料。

  他用“霜青”取代了“花青”

  “你知道信口雌黄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仇庆年指着家中一盆色泽鲜黄的颜料告诉记者,“雌黄就是古代的修正液,古人在宣纸上写字,写错了,用雌黄一涂,就将原字盖掉了……”在这位“姜思序堂国画颜料”传承人的言语里,无不透露着对这门数百年传统技艺的挚爱。
  明清以来,苏州吴门画派人才辈出,传统中国画颜料的需求增大,到了明未清初,阊门都亭桥就有了制作传统颜料的姜氏“思序堂”店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因其色明亮透彻,经久不变,润笔透纸,色泽文静而深厚朴实,能充分表现传统中国画的特点而备受推崇。
  姜氏技艺,本为姜氏子孙代代相传。解放前,改由嫡传弟子薛文卿继承,薛文卿又传给其子薛庚耀。1956年,姜思序堂由最初的手工作坊,合作化成立为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生产合作社,1972年转成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厂。1963年,20岁的仇庆年苏高中毕业,机缘巧合,进入位于东中市的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生产合作社,随薛庚耀老艺人学艺,就此与国画颜料制作结下不解之缘,一晃已49个年头。从当年的年轻小伙到现在年近七旬的老人,仇庆年的五彩人生走得艰辛却执着。
  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仇庆年不断创新、开发一系列新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传统的“花青”颜料因无法承受宣纸上漂白剂残留物的腐蚀,牢度不够,易褪色,仇庆年广觅材料,经数百次的研究试验,研制出一种牢度更强的“花青”颜料。著名画家黄胄欣然建议将其名改为“霜青”,寓意“经久不变”。因业务精湛,他先后被任命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厂技术室负责人、技术副厂长。
  现已退休在家的仇庆年,依然战斗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一线,为各美术院校、中小学、国画院、书画院、社区等作国画颜料各种知识讲座。2008年,仇庆年获得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1年,他被江苏省经信委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中国画颜料高级印泥)工艺美术大师。

  原料匮乏传承难,仍坚守“丹青”

  与目前世面上流行的廉价化工颜料相比,传统国画颜料因原材料取自天然,多为矿物、动物、植物等,其中有些矿产资源已近枯竭或禁采,而一些植物原料也难觅芳踪,并且传统颜料为手工制作,耗时费力,所以价格相对较贵。现在买传统颜料的多是一些有名的画家,一般人是舍不得的。传统技艺生存比较艰难,但是仇庆年仍坚守着。
  说起传承传统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最大的困难,仇庆年不假思索的说:“原材料”。很多时候,他都要发动周边的亲朋好友,提供线索,利用外出机会帮他搜罗,他自己每年也要出去好多趟,到全国各地寻访,像一个迷醉于国画颜料制作的当代“徐霞客”。
  传统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传承的另一大困境就是缺乏有志于学习这门技艺的有缘人。学习这门技艺,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比如做八宝印泥,要花四五个小时连续不断地对印泥进行捶打,长年累月下来,他的手得了腱鞘炎。有时自己捶不动了,就让儿子、女儿来帮忙。这样一件苦差事,市场又狭窄,自然招不到徒弟。他曾收过一个徒弟,最终还是因为生计改行了。仇庆年只能把手艺传给儿子和女儿。
  仇师傅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拥有一间大一点的工作室,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管道。他还希望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扶持帮助,补贴愿意来学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人,使这门技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桃花坞非遗名片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

  传统的中国画被称作“丹青”,丹、青,分别是朱砂、石青颜料。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讲究,精选矿物、植物、动物为原料,取精去粕,分花青、赭石、藤黄、石青、石绿、朱砂、泥金、泥银等数十种类别。其工艺大多依赖手工,包括分散、浸泡、水漂、研磨、下胶、沉淀等十多道工序,独特的技艺,是吴地传统颜料文化的一颗文静之珠,是中国民族传统手工艺——中国文房之宝。20066月,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