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张丫:学他琢一方“钻石面”
【发布日期:2015/2/4】【作者: 管理员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3396】【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周春毅

  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苏作文玩分会会长,曾任2013中国文玩艺术品博览会特别顾问,北京卫视理财栏目组核雕专家。
  1986年出生于舟山村核雕世家,祖辈自清代起从事核雕制作。十几岁启蒙于父亲周泉兴,吸取殷派、须派工艺之长,首创留刀痕等雕刻处理技艺,作品线条柔和、丰富生动。2005年周春毅创作出代表作品双面核雕罗汉头,开罗汉题材核雕技艺先河,多次获得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作品工雕细腻,巧妙多变,人称“周派”。
  获奖作品
  《双面十八罗汉》荣获第八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民间艺术品金奖;
  《十八罗汉》荣获“2013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暨“中国(开封)首届工艺美术展)”金奖;首届海峡两岸(苏州)文化艺术节金奖;
  《苏州园林》荣获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金奖;
  《绿野仙踪》荣获首届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
  《指尖上的传奇》荣获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达摩》(手串)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看着他,手持一把细细的刻刀,在小小的橄榄核上翻转,狭小的空间里,桌子上的台灯将人影拉成了一尊塑像,灯光、目光都凝聚到刀与核之间,眼睛里再也容不下其他事物了。核雕艺人的工作状态,常常让人满怀感动,认真到极致,耳朵、眼睛、心灵都对外界关闭了,手中的核,就是整个世界。
  在全国闻名的舟山村,初识核雕,便遇到了周春毅——双面十八罗汉的创始人,跟着他从村子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满目尽是绽放的核雕作品,令人眼花缭乱。他慢慢疏理着舟山核雕的历史,就像说家事一样自然。
  舟山核雕有两大派别,就是殷派和须派,宛若武侠小说一样,手工艺人成长为工艺大师,或是开山鼻祖,自然都是响当当的“武林高手”。舟山人殷根福是清末著名核雕工艺家,他创立了殷派,殷派注重熟练的刀工与技法,雄健与古朴的特点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弟子须吟笙,70多年前,在殷派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传统核雕的雕刻技法,又加入了西方美学元素,确立了须派的地位,开创一代粗犷、简洁之风,成为核雕雕刻技艺中另一个重要的派别。舟山村的雕刻艺人、雕刻工艺大师,初学时无不以这两个派别为始,周春毅也不例外。
  “我爷爷的爷爷,也是做核雕的。”15岁,正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年纪,他开始了叩问“殷祖”之路。三年的时间,他痴迷于雕刻的传统线条与刀工技法,刀不离身、随时雕刻,一手殷派绝学玩转于一把小小的刻刀之上。须派学不学?艺术无穷尽,借着自己掌握的美学基础,周春毅又将须派学了个彻底。在两个派别之间转换、吸收,不会“走火入魔”吗?他真的着了魔,每天雕刻不停,一双手关节粗大,手指略弯,满是橄榄核和刀具行走的痕迹。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取一串手腕上的艺术,无论是罗汉、观音,还是弥勒,细细把玩,周春毅将殷派要求的刀法精、线条美,须派讲究的美学元素、写实风格,经过自己的吸收、融合,展现于自己的创作之中。除却传统核雕作品中每一个“核”的打磨、抛光,他创新性地采用了“留刀痕”的处理方式,不打磨、不抛光、不增加核雕的“第一眼”视觉冲击,素朴、淡雅,却带来璞玉浑金的艺术效果。不打磨不抛光,让把玩者清晰地看到“刀行核上”的每一步,对刀工、技法的要求很高,没有10年以上的雕刻技艺,难以做到。“留刀痕”的处理方式,有它独到的艺术特色。作品在把玩之后,更容易出包浆,这是其一;其二,刀痕巧妙相接,出包浆后会形成一个个“钻石面”,交相辉映,可谓独具匠心。看似低调,却又内涵丰富,便是全国文玩爱好者追捧喜爱的原因吧。在苏州核雕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行业壮大、人才辈出或许让殷祖、须老都始料未及,十几岁倾心于核雕工艺的周春毅,初学时苏州同行业不过十多人,全国核雕从业者也只有二十三个。不到三十岁的他,如今北上北京,南下广州、深圳,粉丝大片,“一把刻刀走江湖”,人称“周派”。
  历史中的厚重与积淀,总是带着温润的气息,催出新的发展与延续。从著名舟山核雕村走向全国的周春毅,打响了自己的金字招牌。他有着80后这一代的爽朗、不羁,懒问世事,却勤问艺术,只钻研自己爱的那一门“功课”。白天看书、会友,晚上便开始“雕刻时光”,十几年,无论教多少弟子,自己的手艺从未断过,丰富的从业经历和艺术成就让许多人忘却了他的“年轻”,跟随他在核雕的艺术之中遨游,沉醉其中。他艺术上的傲娇与谦逊,正如他性格中的粗犷与细腻,给他带来有别于人的创作思路,重传统又思创新,常常跨界取材。在创作中,除了大众普遍喜爱的罗汉、观音、弥勒、山水题材或者某个创意的瞬间,他都捕捉下来、展现出来,以刀为笔记录在小小的橄榄核上。
  手工艺人与文化巨匠,本是一类,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境界。文玩爱好者追称他“大师”,他不理睬不回应,觉得还是创作出更多艺术佳作来得更实际,他说成名成家的大师,最看重那一刀一刀的印痕,是他们心中抹不掉的艺术魂。走在舟山村的路上,一位脚步蹒跚的老人从眼前远远走过,他说你看到他了吗?他是村里老一辈雕刻家,勤雕细琢了一辈子,是真正牛逼的人。
  其实,别人眼中的他也一样。他雕刻的时候,时间是不流动的,仿佛手中的核就是静止的时光,停在那里,任他细细雕琢。人人都可以吗?用心雕刻自己的时光,将一个平凡的人生,琢成一颗钻石,无论如何旋转,都有动人的一面。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