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诸家瑜:昔日的虎丘庙会
【发布日期:2014/12/7】【作者: 管理员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4473】【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苏州有不少庙会,比如农历四月十四轧神仙、八月十八游石湖,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历史也都悠久。其中虎丘庙会名声最响,影响最大。虎丘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清康熙、乾隆两帝都6次游览虎丘,并题诗赐物。以虎丘之胜,构虎丘庙会之盛,信然也。过去举行虎丘庙会,无论是官吏还是黎民百姓,都期盼着能在见到城隍老爷的同时,亲眼目睹负责保一方平安的祥瑞异兽甪端之风采。

虎丘庙会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就极盛。旧时,虎丘“有市有会。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为‘三节会’,春为牡丹市,秋为木樨市,夏为乘凉市”(清·顾禄《桐桥倚棹录》)。虎丘庙会,也许脱胎于旧时的山塘看会和虎丘迎神花会。虎丘迎神花会,则因为虎丘原有东山老庙(今万景山庄址),庙内神仙为当年舍宅为寺的晋司徒王珣。该庙为当地花农所供奉,且虎丘西山庙(供奉王珣之弟王珉)桥下还有一座花神庙,故虎丘迎神花会自古便很热闹。苏州有个习俗,就是每当“三节会”,都要举行“出会”活动,其中尤以清明为重。

过去举行虎丘庙会,无论是官吏还是黎民百姓,都期盼着能在见到城隍老爷的同时,亲眼目睹负责保一方平安的祥瑞异兽甪端(又作角端)之风采。清朝以前,甪端跟着城隍出会很随便,没什么讲究。可是自从清康熙帝第4次南巡后,就有规定了,那就是为任的父母官必须符合“清正廉洁,为民造福”8个字,才能将甪端抬出来。据说,这条规定还是康熙帝钦定的呢。于是,古人之言“甪端现,明君出”,在苏州就衍变成了“甪端出,廉吏现”这句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民谚。有清一代,200余年里,唯林则徐、李超琼等极少数的清官在苏主政时,虎丘庙会上才请出了神器甪端香炉

据《金阊区志·商贸、饮服、旅游》介绍:昔日“出会活动目的地就在虎丘的二山门郡厉坛。由苏州府台率众出动,摆仪仗,抬城隍,从城中城隍庙出发,出阊门,经七里山塘到达虎丘,与各路城隍、土地会合。”民间将此看作是穰祓灾役的重大事情,故往往倾城而出,云集在必经之路——景德路、黄鹂坊桥、吴趋坊、皋桥、西中市、阊门(童梓门、水关桥)、吊桥、渡僧桥、七里山塘(山塘桥、通贵桥、星桥、白姆桥、半塘桐桥、彩云桥、普济桥、斟酌桥、望山桥)、虎丘二山门等处,一路上观者如堵,万人空巷。出会的队伍浩浩荡荡,仪仗队分为3个方阵:

第一方阵是代表官方的仪仗,从鸣锣开道始,内外执事、三班衙役举着“肃静”、“回避”牌、令旗和万民伞。紧跟其后的红衣班,即刽子手,过去常由肉店和水果店的大肚皮老板扮演,俗称“荤肚皮”、“素肚皮”。身穿红衣的刽子手,个个敞着胸背着大刀,招摇过市。后面的排场是甪端、聚宝盆、神马、暖桥。最后是八抬轩轿,抬着城隍老爷,真是气概威严,凛凛可畏!第二方阵是众多的还愿者和善男信女,他们有的身穿大红罪衣罪裙,一步一拜,有的五体投地,称“小拜香”、“大拜香”。更有甚者,手臂穿钩吊铜锣、香炉,叫“臂锣”、“臂香”,以示虔诚。第三方阵是最吸引人的民间艺术表演,踩高跷、舞龙灯、扛台阁……所扮戏文均是民间故事,一路表演,好不热闹。

随城隍老爷出会的甪端,是一个“三足甪端(铜香炉),下踏蜈蚣、蝙蝠、蛇、壁虎,高二尺多,重百余斤”。抬城隍老爷的那顶“八抬轩轿”,名叫“红木神轿,轿杠以韧性的桃丝木做成”。这两样珍贵物品,昔日都属于东山庙的,现均由苏州市道教协会收藏。东山庙,在苏州阊门外广济路北段(四摆渡处)西侧原苏州轧钢厂旧址,建于清代。“原有大殿、大堂、二堂和寝宫等,规模宏大,树木成荫,堂前有几棵高大的桂花树。1956年前后被苏州轧钢厂征用拆去。”

民国时期,随着山塘画舫的逐渐消失,苏州“明清之际,山塘河中画舫、戏船云集,蔚为一时之盛”的景象已不复见。由于政局动荡,当局生怕滋事,所以对虎丘庙会、迎神赛会之类的群众性大型活动,也屡屡严禁,民国二十三年(1934)夏举行的一次虎丘赛会成了孤例,“入夏以来,天气亢旱,一般民众藉此举行迎神赛会。当局为顺舆情计,亦不加禁止,因此十天以内,赛会竟无日无之”(《苏州明报》1934726日)。之后,苏州再也没有举办过虎丘庙会,人们再也没有眼福竞相争睹瑞兽甪端的形象了。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丝绸旅游节,苏州举行虎丘庙会游园活动,由此开端,转变成为金秋虎丘庙会。

现如今的金秋虎丘庙会,没有甪端,这是有点遗憾的。如果主办方也能将甪端请出来,那么昔日之属于吴地传统文化的虎丘庙会似乎就有踪影可稽了。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