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无言:闾邱坊巷故事多
【发布日期:2014/11/1】【作者: 无言 】【来源: 苏迷 】【阅读次数:5071】【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苏州古街巷闾邱坊巷

  金泉双井

 

    闾邱坊巷,是条历史悠久的苏州名街,位于因果巷北,西连护龙街(今人民路),东首为皮市街中段,接史家巷。全长405米,路宽2.5米,原为弹石路面,1982年改为沥青路面。北宋时巷内有为朝议大夫闾邱孝终宅第所立之坊,人们称之为闾邱坊,小巷因而得名,沿用至今。

                                     苏轼与闾丘是好朋友

    闾邱孝终,字公显,苏州人,北宋时任黄州太守,一生正直,为官清廉。致仕回苏后,就居住在闾邱坊巷里。民国《吴县志》记载:闾邱故宅里“有静寂堂、清心亭、万卷堂诸匾,皆为孝宗御题“闾邱”是不多见的复姓,原为春秋时邾国的一个地名,周朝时那里的家族后代“以邑为氏”,姓了闾邱。闾邱孝终就是闾邱氏的后人。闾邱宗祠内的通用联颇能说明问题:“源自邾国,望出顿丘。”宗祠内另一通用联“遁隐吴市,望媲虎丘。”上联指的是另一苏州人、宋代孝廉闾邱宾用,其隐居在吴市,为人正廉不污,好学能诗,靠耕种赡养双亲。下联指的就是闾邱孝终。闾邱宗祠一幅通用联的上联,还提到了苏轼与闾邱孝终的特殊关系:“胜峙苏州,常起东坡之羡。”

    原来,闾邱孝终在黄州任太守时,在京城做官的苏轼,因写诗讪谤朝政,被贬到黄州去任团练副使,在闾邱孝终的手下任职。闾邱孝终知道,苏轼才高八斗,是饱学之士,并没有打击、排挤他,而是很敬重他,凡有宴会,总要请苏轼一起出席。闾邱孝终在黄州筑栖霞楼,邀请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苏轼也常常与会。由此,苏轼与闾邱孝终交往甚密,友谊深厚。苏轼官余之暇,在黄州东坡找了一块空地,莳花种菜,以作消遣,自号“东坡”、“东坡居士”。后来,闾邱孝终辞官回到苏州后,东坡常去探望他。苏轼到苏州来,一般主要两件事,一是游虎丘:虎丘是苏州名胜古迹,不仅有春秋时期吴王的遗迹,风景更是美好。史书上赞为“绝岩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苏轼游过虎丘以后,被虎丘优美的风景所陶醉,写过一首《虎丘诗》,长达二十八行,有句云:“入门无平地,石路穿细岭。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湛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极力赞美虎丘之幽美。第二件事就是去拜访闾邱孝终。苏轼自己说过,“苏州有二邱,不到虎邱,须访闾邱”。闾邱既指闾邱坊,又指闾邱孝终。虎丘与闾邱,随着苏轼这样的大名人而名扬四海。

                                     孟忠厚建信安郡王府

    闾邱坊巷内,曾建有宋信安郡王孟忠厚府,古名“藏春园”。史料记载,孟忠厚是孟子的第四十七代孙,北宋灭亡时,随宋高宗赵构南迁,曾任平江知府,子孙都定居在江南。

    孟忠厚,字仁仲,宋时洺州人,为宋哲宗孟皇后的侄子,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183),卒于绍兴三十二年(1163)。孟忠厚家族在北宋时较为显赫:孟忠厚的五世祖、高祖孟元,在宋仁宗时期担任马军都虞侯、眉州防御使,死后赠太尉,追封魏王;四世祖、曾祖孟公随,在宋神宗时期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死后赠太师,追封晋王;祖父孟在,在宋哲宗时期任安武军观察留后,死后赠太师、追封韩王;父亲孟彦弼,担任开封司录,中散大夫,封咸宁郡王,后来又改封豫章郡(今属南昌)王、吴兴郡王。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孟忠厚九岁时,孟忠厚的姑妈孟相,被选为宋哲宗的皇后,朝廷于是对孟忠厚一家人进行了册封,孟忠厚也在恩封下得以仕进。宣和年间,孟忠厚出任将作少监。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孟忠厚担任海州县知县兼卫尉卿。靖康元年金兵围城,太后恰巧居住在孟忠厚家,故未北迁。金兵退后,张邦昌迎旨听政。太后派孟忠厚持书至康王赵构,劝说其当皇帝。赵构在靖康二年正式接位,建立南宋王朝,孟忠厚立下了大功。赵构称帝后,封孟忠厚为显谟阁侍制,后又令孟忠厚担任常德军节度使。建炎二年,孟忠厚随孟太后南迁至杭州。建炎三年,朝廷提升孟忠厚为宁远军节度使。绍兴二年,宋高宗赵构下诏,把位于苏州的平江南园,赐给孟忠厚家居住(平江南园是北宋徽宗时的奸臣朱勔留下的,南宋时没收为官方的财产)。另外还赐给孟忠厚农田三十顷。

    后孟忠厚又历任德庆军节度使、镇潼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镇江知府、明州知府、醴泉观使、婺州知府、绍兴知府,绍兴十一年,又封孟忠厚为少保、信安郡王。后遭到秦桧打压免职,孟忠厚退居苏州闾邱坊内的信安郡王府避祸。秦桧死后,孟忠厚重新起用。绍兴二十六年,孟忠厚提升为少师、担任平江(今苏州)知府。绍兴二十七年升职为万寿观使、提举秘书省。同年,孟忠厚以太保身份致仕(退休)。宋高宗赵构为孟忠厚特地撰写了《孟忠厚加太保致仕》的诏书。对孟忠厚在职期间的政迹作了肯定。绍兴三十二年八月十六日未时,孟忠厚病故,享年八十一岁。

    孟忠厚生活在宋金决战时期。他能在朝廷的矛盾纷争、大臣的互相倾轧指责中,平稳度过他的一生,也算是不容易了。

                                    薛家园曾有雪艳娘墓
 
    有记载说,闾邱坊内的薛家园,有梁武帝女儿——妙严公主墓,但里面曾有一座雪艳娘墓,却鲜为人知。
   
    这是发生在明末的真实故事。苏州知府莫家,珍藏有一只名为“一捧雪”的玉杯,此杯雕琢精美,巧夺天工,杯身呈五瓣梅花形,杯底中心有梅花的花蕊,特别是当玉杯斟上酒后,由于酒液波动,折射杯底梅花花蕊,隐约透人,给人一种“酒入玉杯,有雪花飘飘”之感。莫家主人莫怀古高兴之余,便将“一捧雪”玉杯拿出把玩。
 
    汤勤在莫府多年,贪恋上了莫怀古之妾雪艳娘,多次调戏。此事渐被莫怀古发觉,便将汤勤推荐给了权倾一时的奸臣严蒿。到严府后,汤勤仍思谋雪艳娘,便撺掇严嵩向莫家索取家藏古玉杯“一捧雪”。莫怀古以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得到古玉杯后,不知是假,非常高兴,并升莫怀古为太常。但汤勤认得杯的真假,将真相告之严嵩。严嵩非常愤怒,命大理寺正卿陆炳,到莫府搜取真杯。陆炳是莫怀古的好友,对其遭遇深表同情。但又惹不起严家,为难之际,家人莫成挺身而出,表示莫大人曾有恩于己,愿替莫大人一死。
 
    莫成被杀,严嵩派汤勤来监视陆炳,但是汤勤真正目的是得到雪艳娘。当他发现被杀的并非莫怀古,便和陆炳展开了争辩。双方辩论得难解难分。后经雪艳娘暗示,陆炳看破汤勤意在得到雪艳娘,便将雪艳娘断与汤勤为妾,汤再不究。雪艳娘却在洞房中刺死了汤勤,报仇后自刎。
 
 
    为保住玉杯“一捧雪”,莫怀古不惜丢官弃家,几经辗转去了中原,将莫姓改为李姓,隐蔽落户。如今“一捧雪”的持有者叫李占元,玉杯在他家已传了16代共400余年。李占元自称莫家后代。玉杯被李(莫)家视为传家至宝,由每代嫡系长子保管,从不示人。据说,最近李家把玉杯拿了出来,想让历史研究者对“一捧雪”有更直观的感受。关于玉杯,《明史》和《张汉儒疏稿》都有记载。《红楼梦》中也有多次提到此玉杯。明末清初,苏州的戏剧家李玉写有传奇《一捧雪》。李玉专事剧本创作,作有传奇40余种。《一捧雪》在传说基础上,情节更为曲折复杂、扣人心弦。苏州昆剧院上世纪演出过的《一捧雪》,就是据此改编。
 
    莫家的悲剧,不过是苏州历史洪流中泛起的一朵水花。自古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此之谓也。雪艳娘死后,被葬在闾邱坊的薛家园,其墓后被官方铲除,连薛家园这个地名也湮没无闻了。
 
                                     顾嗣立筑“秀野草堂”
 
    清钱泳在《履园丛话》记道:“宋信安郡王孟忠厚府在闾邱坊巷……其东为秀野园,康熙中翰林顾嗣立所居,有秀野草堂额,一时名士。”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也撰有《秀野堂记》:“长洲顾侠君,筑堂于宅之北,闾邱坊之南。导以回廊,空以径,累石为山,望之平远也……”。
 
    顾嗣立(1665-1724),字侠君,出生于苏州富裕的书香门第。“少孤失学,年二十始学诗”。出生于诗文风会极盛的苏州,顾嗣立早年就在家乡与其兄顾嗣协,经常举文酒之会,很有诗名。他家境宽裕,所以专门在闾邱坊建了一处草堂供自己读书之用,并取名为“秀野草堂”。其名的出处是苏东坡诗句“花竹秀而野”。
 
    朱彝尊在《秀野堂记》里写道,苏州的顾侠君,在自己住宅的北面,闾邱坊的南面修建了一座堂屋——秀野草堂。假山池塘,回廊小径,曲径通幽。还描述道:攀登假山的人,看到微波荡漾不会感到疲劳,居住的人没有灰尘侵袭的忧虑。早晨,竹鸡鸣叫,白天,扶桑花盛开,景色宜人。于是插上架子放置藏书,支起竹竿立起书画,摆下酒宴来让宾客娱乐,尽享朋友兄弟间交往的欢愉。秀野草堂中,还搜集了大量诗歌,从汉、南北朝到唐、宋、元的佳作都有,并加以评论。
 
    顾嗣立二十多岁开始,就与朋友一起留心收集元人诗集。广搜博采,巨细无遗地分别编选了元人百家诗集三集,出版的三百家诗集,花去了顾嗣立近三十年时间和数万金家资并,所谓“读书曾破万黄金”即指此事。康熙三十五年,顾嗣立赴京参加会试,住宣武门外时,因起了乡愁,十分怀念苏州闾邱坊“秀野草堂”。为此,顾嗣立把自己的住处命名为小“秀野草堂”。顾嗣立在京师时广为结纳,与当时名士往来邸舍,诗酒酬唱,使得小秀野草堂在京师名声鹊起。顾嗣立在京十年,居处屡迁,但他无论住到哪里,都不改其秀野之名,使其后来在京的轶事,都以“秀野”之名以传。
   
    朱彝尊在吴地时,几次到闾邱坊拜访顾嗣立,对秀野草堂赞誉有加。他说,苏州那些修饰得精巧美妙的园林丘壑,总是被有权有势的人占据,宾客能前去领略的很少。权贵们所亲近的也不是文人学士,总是那些美貌的艺伎,或佣人围绕。一日歌舞消歇,园中就会荆棘丛生。只有文人士子著述的地方,才能够长久保留天地间。吴地有很多的名园,不知有多少都荒芜废弃了。只有沧浪亭、乐圃居(今环秀山庄)、玉山堂(在昆山)、耕渔轩(在光福),名声在外,没有废弃。是因为当年的才学之士,在那里唱吟题写的诗句至今尚存。
 
    朱彝尊为秀野草堂题诗云:“秀野堂深曲径通,巡檐始信画图工。小山巢石屋高下,清露戎葵花白红。已许糟丘成酒伴,不妨蠹简借邮筒。入秋准践登舻约,吟遍江桥两岸枫。”
 
    可惜深曲径通的秀野草堂,如今影迹全无。
 
                                       那排突兀的民国洋房
 
    闾邱坊巷中段,有一长溜青砖外墙的民国建筑,均坐南朝北,在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小巷里,尤显突兀。
 
    西侧一栋是苏州电话电报局旧址,高有二层,东西长约30米,南北进深约10米。雕花的罗马式拱型大门,建筑正厅还有四根西式罗马式廊柱,上有露台及栏杆,气势比较宏大。光绪31年创办的苏州电话局总局,原在胥门内金狮河沿。1920年交通部选购了闾邱坊巷这块基地,用于建设新局。1923年12月新址落成使用。1934年电报、电话二局合并,改名交通部吴县电报局,局址仍在闾邱坊巷原电话局内。日伪在沪成立的华中电气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设苏州营业所,辖苏州电报局、电话局,均在闾邱坊巷办公。后电报局迁护龙街因果巷薛家园13号。1945年10月,电话局、电报局合并,改称苏州电信局。1951年8月,邮电合一,成立苏州邮电局。局址还在闾邱坊巷内。直到1998年,苏州邮电局实行邮、电分营,分别组建了苏州电信局、邮政局,才从闾邱坊巷这栋高大的洋房中正式搬出。
 
    相比之下,东侧一排小洋房就比较精致。在上世纪20年代,苏州一富商买下了闾邱坊巷这块地,建了几幢与苏州人家不一样的“联排别墅”。可说是中西合璧的产物,青砖外墙,却带有四合院风格;屋顶是青瓦,地板却是欧式的;窗为明式雕花,卫生间却是先进的化粪系统。40年代,这排中西合璧的小洋房,被上海一家胡姓姐妹俩买下,一住就是五六十年。胡家姐妹以教书为业,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准备一辈子侍奉主,所以终身未婚。只领养了一个女婴,随她们姓胡。文革时期,小洋房内被强行塞进了另外五、六户人家,胡家三个女辈也只能蜗居在一小间内,和他人共用着厨房和卫生间。直到80年代初期,房子才回归了胡家。如今,这排九十高龄老式洋房,已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古建筑,还吸引了国内一些剧组前来拍摄电影电视。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