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王骏:朱剑鸣:复活古代织机痴迷了20年
【发布日期:2014/8/20】【作者: 王骏 】【来源: 城市商报 】【阅读次数:2700】【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大花楼云锦织机

漳缎织机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或许是我们年轻一代对老式织布机的最初记忆了,以前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和技术的进步如今已近绝迹。但在苏州,却有一位工艺大师——朱剑鸣,他为复活这项传统技艺,痴迷于古代织机二十年。

  □商报记者 王骏
  摄影 朱根荣

  织机模型好看还能用
  他的家就是古代织机博物馆

  漳锻织机、云锦织机、蜀锦织机、竹笼机……走进朱剑鸣位于平江街道北园社区的家,你仿佛来到了中国古代织机博物馆,客厅、书房,甚至是院子里都摆满了各式各样、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仿古织机模型。老朱说,近百台织机模型完全按照1:4或1:8的比例原样复原,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水平,也象征着古代机械学水平。而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些织机模型不但造型精巧,每一台都能正常使用。只要套上纺线,开口、投梭、打围,如此反复,短短数分钟,一段精美的织物就呈现在了你我眼前。
  今年54岁的朱剑鸣,与丝织行业结缘已有整整30年。1980年,他毕业后分配至丝织厂,从事丝织试样,在之后的8年时间内,朱剑鸣逐步掌握了现代织机的操作和工艺流程。因为勤奋好学,对纺织业见识独到,1988年,老朱调入了苏州丝绸博物馆专门从事古代织机工艺的研究,这也使得他如鱼得水,可以对这项传统技艺进行更为系统的发掘和整理。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促成朱剑鸣决心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1996年,朱剑鸣跟随中国科技展团远赴比利时表演古老的织锦技艺。精巧、神奇的织机现场演示迷倒了在场的西方人。虽然时隔多年,但如今只要一说起,朱剑鸣仍对现场观众那种近乎疯狂的崇拜表情感到兴奋不已:“我们古老的纺织技术备受西方人的推崇,作为表演者,我也因此受到了明星般的欢迎。”
  这次经历让朱剑鸣着实高兴了好一阵,但兴奋过后,更多的是思索。朱剑鸣说,当年国家和社会,对云锦、缂丝、苏绣等传统织造技艺的认识和保护都很不到位,有些地方甚至不如西方人“识货”:“出国后我发现,国外不少奢侈品牌都是手工制品,而我们的传统织物,无论历史积淀和手工档次都不比他们差,社会认知度和价值却有着天壤之别。”作为业内专家,朱剑鸣对这种现象无比心焦,他觉得有责任让世人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织艺,而这都得从一台台织机做起。

  贵州大山里兜兜转转半个月
  踏破铁鞋觅到“宝贝”织机

  “将古代的织机复原,绝不是依样画葫芦那么简单。”十数年的制作史,让朱剑鸣遍尝了这一行中的酸甜苦辣。他告诉记者,制作一台仿古织机模型,需要的工序粗粗数来就有收集资料、征集实物、制作模具、打磨零件、组装等十几道。其中,由于不少织机已经失传,没有实物借鉴,往往只能到瀚如烟海的史料中去查询,个中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朱剑鸣说,《天工开物》、《梓人遗制》这类古代技术专著是他经常借鉴的书籍,记得刚开始看时,特别吃力。因为这些书籍都是文言文,文字艰涩难懂,需要反复研究才能看懂。加之古今度量有所差异,有时为了弄清楚一个小小零部件的尺寸,需要翻阅无数的典籍求证,工作量之大,如果不是痴迷到一定程度,那是绝难坚持下来的。
  而相较于查询史料,外出采风探寻就更费时费力了。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个年代,不同地域和民族都造出过功能各异、尺寸不一的织机。他们各有各的精巧与绝伦,要将他们复原出来,除了到当地采风找寻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因此,自从迷上这项技艺之后,朱剑鸣每年都要自费外出跑一次。这些年,凡是有传统织机的地方,都能见到老朱的身影,用他的话说,江浙、云贵、两广、两湖,不管是老少边穷还是内陆边疆,他都跑了遍。
  在如此多的外出采风中,2011年的贵州之行,最让他记忆深刻,收获也是最大。当年,朱剑鸣无意中得知,黔东南地区有一种雕花织机,不但造型精美大气,织出的布匹更是非常有特色。得知消息后,朱剑鸣马上启程前往一探究竟。可没有想到,不辞辛劳千里来到贵州,翻山越岭在这里兜兜转转找了半个月,甚至连当地著名的大户人家——马家军故居都去探访过,硬是没有找寻到雕花织机的真身。
  也许是朱剑鸣的执着感动了上苍,老天不愿看到他千里探寻空手而归,就在其准备放弃回来的那天,奇迹总算是姗姗来迟了。那天,朱剑鸣吃完早饭正准备前往长途车站,走出门的瞬间,他被小店的隔壁墙上一大片五彩斑斓的色彩晃了一下眼,仔细一瞧,那里挂着一件织锦的衣服,凭着多年的经验,朱剑鸣断定,织出这件衣服的织机绝非寻常货色,上门仔细打探,发现就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寻不得的“宝贝”。接下来的事,就变得顺理成章很多,那台雕花织机也总算变成了他藏品中的珍稀。

  痴迷织机不仅为复原
  传承技艺让世界认识中国织造

  就是凭着这种痴迷劲,朱剑鸣这些年来已经复原出近百台古代不同类型的织机模型,它们中最古远的,可以上溯到河姆渡时期。而这些模型中,很多已经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像中国农业博物馆就一次性收藏了3台,中国家纺艺术中心也收藏有他的作品。说到这,也许有人认为,完成如此艰巨的一项工程,朱剑鸣定是有很雄厚的资金支持。其实,老朱并没有固定工作,这些年来,他已经将自己的收入和积蓄全部扑了进去。面对旁人的不解,朱剑鸣显得很坦然,他说,一辈子能喜欢上一样东西,并且专注地研究,也是一种幸福。
  老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对于苏州腰织机的复原,就是他执着精神的又一例证。前两年,朱剑鸣想要复原苏州织造府的“镇馆之宝”——腰织机,但这种织机早已失传,朱剑鸣几经周折也没有寻到多少有用的资料。就在他陷入绝望时,有人告诉他,法国一家图书馆,曾经有一张清道光年间传教士所绘的参观苏州织造府苏州腰织机的画,在几经辗转得到这张画后,朱剑鸣终于通过这张画复原出了苏州腰织机。
  如今,老朱的名声早已流传于外。去年,他获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织机制作技艺传承人。而他的模型也早就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登上了北京的“中华世纪台”。面对荣誉,朱剑鸣显得异常低调,他说,自己痴迷古代织机,不仅仅在于修复和复原了几件样品和模型。更多的,他是希望通过不计其数的调查走访,积累下海量的数据,通过研究分析,将这项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中国的传统织造。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