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巫允明:“龙舞”展演与保护传统文化引发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4/8/9】【作者: 巫允明 】【来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3446】【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龙”不但被所有中国民众所熟悉,同时全世界也无可非议地知道“龙”属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化身,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今日所见各地民间艺术品中千姿百态的龙形,其基本形态确定于汉代。龙形象的本身,充分体现着华夏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追求繁荣富强的民族精神和不可被征服的民族心理,以及高度发展的华夏文化与艺术水平。

  在中国的文化史中,被人们所崇敬的神灵多如牛毛,为何“龙”与负载它的民俗文化与礼仪,却始终锲而不舍地游动于华夏的历史长河中?为何在中国的诸神之中,唯有将“龙”神造就成既能腾云驾雾又可翻江倒海、耕云播雨,而被亿万民众供奉的神灵?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是因中国的绝大多数民众以农耕为生,而农耕生产获取丰收的关键是恰到好处的雨量。因此既可呼风唤雨,又可化雨为虹的“龙” ,就成为所有农耕者祈求雨水解除农田干旱或制止江河横溢,保佑人间生计的神灵而对它加以虔诚的礼拜与祭祀。

  在广袤富饶的中华农耕地区,地域文化、民俗习惯与审美观的差异,舞龙表演逐渐在原始龙形基础上,衍化出了各具地方文化习俗与造型特色、大小不一、数以千计的龙形。其中有最为普遍、由多人舞耍色彩斑斓的“布龙” 、“彩龙” ;有只需少数人表演,造型多样、舞耍灵活的“五节龙” 、“板凳龙” 、大小“金龙” ;以棕皮、稻草扎制,上插香火以驱虫害为目的的“香火龙” 、“火龙” ;有在祈求雨水祭祀仪轨中,边舞边向人们喷射龙涎以示降雨的“地龙” ;有表现于丧葬礼仪中的“麻龙” 、“纸龙” ;还有至今延续着汉代“鱼龙曼延”之说,从鱼卵幻化为鱼、鳌和巨大龙形的“筒子龙” ……这些形形色色的龙形,在具有宗教色彩的领舞者指引下翩翩起舞于祭坛之上。人们祭祀龙神的目的,也从初始只针对雨水需求或排除农业灾害的单一性,逐步扩展到新年伊始祈求风调雨顺、人畜两旺、五谷丰登等包涵多项内容的祭祀活动。各式龙形进入了祭祀程序,人们想方设法地使神龙复苏并进行舞动,以增加和活跃祭祀气氛,达到吸引民众的目的。因此,日趋复杂和悦目的耍龙技巧及各式龙舞,便在民间应运而生,从此筑就了中国传统年节时一道亮丽的民间艺术风景线。

  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的“全国龙舞展演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奖活动” ,拉开了一次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龙文化”盛会的序幕,奏起了一次激励全体国民万众一心创建和谐社会与增进民族精神的凯歌。

  这次的“全国龙舞展演”评奖活动,是在踊跃报名参赛的各省市几十支龙舞队中遴选而出的十五支舞队基础上进行的。各队的表演水平、舞者的精神面貌、龙形道具的精美制作和表演时间的精确把控等方面,均在整体水平上较以前各届“龙舞展演”有着显著的提高。更为可喜的是,在中国民协多年来强调入选民间文艺山花奖的节目和作品必须突出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和原生态舞蹈形态的努力号召与贯彻下,我们今天看到了累累的硕果。

  这次参赛的大多数龙舞,都能在基本保持民间原态龙舞基础上,以取其精华、充分展示特点的编导方式直奔主题,给观看者们留下了表演紧凑、热烈和震撼之感。

  例如首个登场的浙江省温州龙湾区的《拼字龙》 ,竟在不足七分钟的时间内,整体龙身敏捷而准确地变换着各种字形的难度,不但体现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同时也为整个展演营造出了一派振奋人心的欢腾景象。

  而温州龙湾区的《拼字龙》与河北易县忠义村的《摆字龙灯》 ,均以继承中华古代“字舞”为本,展示了以龙形为表演主体的人文艺术特色。

  再看福建上杭县的《五龙呈祥庆太平》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的《壮族板鞋龙》 ,前者在表演中巧妙地融合了当地的“布龙” 、“板凳龙” 、“香火龙”及客家祭祀礼仪中的“请龙”特色;而后者则是通过壮族传统“板鞋龙舞”的五个部分来呈现广西壮族龙舞的特色,让在场观众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接下来有着气势轩昂、阵形庞大、特色鲜明的共同点的河南濮阳清丰大韩村表演的传统《狮龙斗珠舞》与湖南浏阳市强盛龙狮艺术团表演的《烟花龙舞》 ,分别以狮、龙共抗五毒的激烈争斗与民众祈求五谷丰登的激情及以湖南浏阳特产烟花的磅礴喷发,来衬托翻腾于广袤天地的龙形表演,无不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欢乐。

  相形之下,小巧玲珑的《三节龙·跳鼓》 《五节龙》和《手龙》三个节目,均以参演者人数少易于表演高难技巧和动作的优势,呈现出了与其他龙舞大相径庭的舞蹈,为龙舞展演再添光彩与姿色。

  此外,无论是以祈雨为主题的《盐亭耍水龙》 ,以快速舞动而呈现锦簇花团的《花环龙》 ,以五十米长度独领巨龙风骚的《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还是以分节的龙形演绎民间传说龙王七太子私降雨水解救百姓的《江苏陆家段龙舞》以及揉入了杂技、武术等技艺,专门表演于正月灯节的《东园龙》 ,无一不是各以自身的精巧技艺和独特构思,为在场观众奉献了一顿丰盛的龙文化饕餮大餐。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由这次承办单位江苏省民协所推荐《龙舞稻花香》 ,参演人数最多,形式颇为新颖,为体现龙行播雨、普降甘霖、秧苗获救、谷粒盈仓情景而不时呈现的色彩变化,给予了观众极大的艺术享受。

  观看《龙舞稻花香》表演,不由地使我想到:在保护与继承传统文化与艺术形态的同时,如何取其精华创作出更具观赏性的艺术作品,为艺术殿堂增添更多弘扬民族精神的节目,应成为舞蹈编导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