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叶志明:在藏书的地方斫砚——记斫砚大师蔡金兴的叩刀问石生活
【发布日期:2014/7/12】【作者: 管理员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2215】【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宋式小抄手砚

蘑菇砚

 

    灵岩山古称“砚台山”,山后本没有路,现在的一条被灌木覆盖的小路是制砚人采石走出来的。2011年的酷暑,我随蔡金兴大师沿着古人的足迹,走进了这条辟幽的古径。探密“砚台山”在汉、唐、宋、明、清、民国的往事,探究灵岩山的砚石被皇家钦定为“雘村石砚”的由来,寻觅一方由“雘村石砚”记录的苏州手艺辉煌的影子。

  诸如端、歙等石,记载开采的历史为唐代,史料并没记载哪种砚石是汉代开采的,而苏州的雘村石不仅可追溯到汉乃至更早,而且开采历史从未中断,在制作工艺上同样达到了很高水准,这在中国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雘村石砚”作为一个至今仍在生长、延续的制砚流派,不为更多的人们了解,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在“雘村石砚”的原产地,追忆上世纪70年代藏书砚台厂的故事,已是逝者如斯!我欲采访调查的有些民间艺人,有的开羊肉店,有的种苗圃,有的已经进城成了城市人,他们所负载的民间艺术及其绝技,虽也多少有所传袭,但毕竟无可挽回地随之湮没无闻了!那些曾经一度闻名中外的“雘村石砚”,散落在世界各地,遗憾的是他们来不及凿上印款就被时间的尘埃覆盖了。所幸的是在藏书发现了蔡金兴,一位孤独地守望砚田的人,是他填补了藏书斫砚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这段历史上斫砚艺术的真实影像!

  几年前,蔡金兴被江苏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砚刻传承人,面对这份迟到的荣誉,他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雘村石砚”那天然卓尔不群的品质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忧的是雘村石砚现在不幸的“遭遇”,因为具有千年历史的“雘村石砚”技艺,前有古人,但后来者寥寥可数。

  艺术似乎永远是一场孤独者披荆斩棘的跋涉和千辛万苦的朝圣,蔡金兴就是这征途中特立独行艺术创作中的佼佼者。2008年后,蔡金兴的艺术成就倍受关注,但他仍不事张扬,心无旁鹜,每天在“慧石居”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过着古代“藏书”文人的耕读生活。但是,我还是觉得他在变,首先是蔡金兴的新作常让我觉得他一直在变,不是变得面目全非,而是变得更清晰、更亲切,更让人怦然心动,更富有个性。其次是他给我的那种浑朴无华、元气沛然的气息愈加强烈了,那是一种慵懒而饱满的静谧,就如“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勃发前的安静。

  在“砚台山”,静静地坐在时间的肩头,深深地感受古径的历史,震撼和崇敬中我们愈发感到责任的重大;静静地坐在“慧石居”,我们可领悟苏砚艺术的沉浑奇崛、方刚雄强、厚重古拙、宏拔豪健和简淡高素、腴润清逸、幽约深婉、秀娟酣畅……从中可见吴地文脉的延续、师承的足迹、古风的影响、时代的烙印。为此感谢蔡金兴大师,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与砚石相知相守,不仅成全了收藏圈对苏砚的饕餮,也成全了自己对斫砚的不离不弃。

  

  蔡金兴简历

  1954年生于藏书。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级高工。现为苏砚省级非遗传人、吴中文联工艺家协会副主席。

  蔡金兴出生于砚雕世家。12岁从艺,1968年进藏书砚台厂后担任技术指导。1980年起为苏州文物商店修补仿制古砚长达十余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在藏书率先创制石壶雕刻,后专攻制砚。很多石砚作品在国展中参赛获奖并被博物馆收藏。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