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刘放:用真情打磨的石雕能呼吸——徐佩根访谈录
【发布日期:2014/1/5】【作者: 刘放 】【来源: 姑苏晚报 】【阅读次数:2447】【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摄影  杭兴微
  历代文人墨客用砚台从不同视角存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宝贵信息,形成了壮观的砚文化的成果,成为中华文明演进的见证和 载体。砚的本身就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思想、理想和抱负的表现形式。

  大师的作品一定得有创新性,能体现时代精神

  晚报会客厅:徐先生好!我们的对话是否能从评选大师开始?因为当下的大师满天飞,“大师”几乎成了人人可戴的“高帽子”。我们不是完全贬低大师的评选,是讨厌一些伪大师。你怎么看?
  徐佩根:好的,这对于我们这个行业,可以说是敏感话题。你们其实已经表明了态度,不是完全贬低大师的评选,而是讨厌伪大师。那么,顺着你们的思路,有伪大师也就有真大师。是伪大师让真大师蒙羞了。民间历来就有“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饭”的说法,足见这粒老鼠屎的可怕,还有不可小觑。正如你们所说的大师帽子满天飞,近年来,“工艺大师”、“艺术大师”、“国学大师”等词语,已经变成了流行惯用语。本来,真正能称得上大师的艺术家,必定在其领域对人类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思想起到了推动或提高的作用。而大师,也是需要经过时间沉淀、历史检验的,是后来人对有杰出文化贡献的前人的尊称。当我们以挑剔而又比较客观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前人,能称为大师的凤毛麟角。数数近现代的画家,林风眠、潘天寿、石鲁、吴冠中等,是当之无愧的。能被冠以“大师”称谓的,还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共识。大师的作品一定得有创新性,能体现时代精神,并能成为后来人眼中的传统。当下,我们可以说正处于一个“山寨版”时代。无论工业制造还是工艺美术,或者美术领域,大多都是复制别人。人心太浮躁,大家都不肯沉潜下来发现创造,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一味临摹古人,一切都往后看,然后打着“继承传统”的旗号,招摇撞骗。这怎么可能成为大师呢?最多只能算是匠人。我也觉得,某些自称大师的人,或者被某些人称为大师的人,其实连大师的皮毛都没有触及,对这样的伪大师,不仅你们讨厌,我们业界更是讨厌,并且深感被其伤害。
  晚报会客厅:那么,你是赞成大师的评选的?
  徐佩根:是的,我赞成。但我是有条件的赞成。譬如我们行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依然是国内最权威的大师评选。同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为行业的金字塔尖,其评选可以极大地鼓舞行业士气,带动更多人从事这个行业,对促进工艺传承,对整个国家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发展,都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凡是评选,总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政府部门把相关职能转换到行业,就是为了体现行业的事情行业做,把真正有水平的大师推举出来,做到更加公平、公正。现在,人们不满当代大师满天飞,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所谓国学大师等相比,无论是评选的过程还是最终的认定,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我觉得大师这个荣誉称号放在工艺美术的后面,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真正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定是德艺双馨的:一方面,他们在行业内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为人师表,起领军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有独门绝活,在工艺传承上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样的大师,是受人敬重和欢迎的,也是我们从业人员要终生不懈追求的。

  它是冷冷的石头,但它在我心中是有温度的,是能呼吸的

  晚报会客厅:说说你自己走过的路吧,你年纪轻轻,获得了众多的大奖。尤其是
  蒦村砚制作技艺方面,你还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你的故事一定也是非常精彩的。
  徐佩根:我是个普通人,至于网上说的“石痴”等众多的神乎其神的赞美,其实是带有很多鼓励性质的。的确,我接触砚台很早,我的外公,我的舅舅,都是制砚能手,我的母亲也是藏书砚台厂的工人,所以说我“在母腹中就开始接触砚台”,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我们藏书多石雕巧匠,我从小就跟着他们学,但我真正开始动手制作自己的作品,那是十五岁的时候。1995年我十八岁,在虎丘摆摊位,我就让家乡的前辈看到了我的能力,还有我与他们的不同。那时,家乡的石雕生意极好,许多外国客户等着要石雕的茶壶,家乡的手艺人就通过自己的聪明和勤劳,30元一把,一天能生产几把壶。那时大家工资都不高,一个月不过几百元,一天雕石壶,能获得100多元,非常可观了。于是,他们发明了一种机器,现在大家用的玉雕机等,前身就是我的家乡匠人发明的。但我还是走我的手工活,我与他们不同,我不贪量,但从我手头购买去的作品,价钱却是最高的,我的一把壶,能让日本人出一万日元,美国人出一百美元,兑换成人民币,让我的一些当初的师傅师叔们眼睛发亮,说我的一把壶,能卖出他们的十把壶的价格!我做砚台,也是这种路子,我不贪多,我贪精。如你们开始问的大师问题,从来没有听说哪位大师是因为出手快而获得大师称号的,绝对都是因为手头活好,才让人们尊称为大师的。
  晚报会客厅:你是制砚的非遗传承人,但据我们所知,你的真正名声鹊起,完全是因为你的《小村深处》《雨巷》《牡丹亭》《印象江南》 等几个摆件作品带来的,说说你的这几件作品吧。
  徐佩根:是的,这几个作品都获得了大奖,被朋友们表扬鼓励。其中,《牡丹亭》在2005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劲道》 在扬州举办的2006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精品奖银奖,又在“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雨巷》获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同年获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优秀作品奖。还获得2010中国宏州杯石雕艺术大赛荣获三等奖。《自得其乐》获2012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最佳创意奖。《岁寒三友》在2013首届中国红木家具博览会中式家居用品展暨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等等,共有三十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的奖项。其中,《雨巷》还被众多人模仿,网上一点击,各种“山寨版”的雨巷数不甚数,质材有石雕的,也有玉雕的,但都比较蹩脚,让人哭笑不得。
  晚报会客厅:《印象江南》非常美,感觉除了石雕的技术,更多的还是设计的巧妙,你心中的江南,是一个大大的黄酒坛,倾倒出的黄酒如同长江水,而一叶勤劳的扁舟却在这酒香弥漫中畅游,在逆水行舟,感觉船上的艄公,就是你这个勤奋又才华横溢的艺人。
  徐佩根:谢谢。这件作品出来后,很多朋友都想购买,但我不卖,绝对不卖。不止一家愿出一百万元,我还是回答两个字:不卖!我自己清楚,这种作品,不是随便就能创作出来的,我不敢保证以后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来。园区的一位老板,多次来我的店,手摸这件作品,想买去。我其实几乎被他的真诚打动,但还是硬下心肠,没有松口。这件作品,说来话长,我只想说它融汇了我对江南的理解,我对故乡的深情,它是冷冷的石头,但它在我心中是有温度的,是能呼吸的。

  砚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印记

  晚报会客厅:你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感觉像石头底下压着的竹子,竹子的根,那就是笋子,一旦破土而出,就充满了力量。而你又与石头打交道,你这个名字客观上是有些土气的,但用在你的身上,真是充满了寓意,有一种天意天成的味道。
  徐佩根:谢谢!我们接着来谈砚台吧。我其实很愿意如你们一开始所说的,我们谈砚台。砚台现在基本上退出了人们的适用舞台,但从文化的角度,这方小小的石砚,凝聚的东西太多了。现在我们很多人爱名车,古代的文人眼里,这方冷冷的砚台,就如同名车。一些爱砚台的人,晚上都是搂着它睡觉入梦的。砚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印记,在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上,砚文化始终发挥着延续、传播、交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用。历代文人墨客用砚台从不同视角存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宝贵信息,形成了壮观的砚文化的成果,成为中华文明演进的见证和载体。砚文化从形成开始,就在不断推动中国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它反映了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间风俗、建筑风格、山水风貌、制造工艺、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内容。砚的本身就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思想、理想和抱负的表现形式。首先,砚石的坚硬有如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奋斗意志。一代一代的文人以催人奋进的格言、诗词、警句为砚铭,镌刻在坚硬的砚材上,彰显“浩然气,磊落身,云天志,沧海心”的志向、信念与意志,并奉为行为准则,致力躬身践行。其次,砚台的温润有如中华民族和谐宽容的包容气度。“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从天工与人工最佳搭配、刀法与意境协调一致、形式与功能完美统一的佳砚中,我们无不感受到其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包容与大气凝重,这种包容,促人心胸开阔、眼光通透、人格升华、心灵净化。
  晚报会客厅:文房四宝中的砚台,居然这样宝贝,也是让人开眼界。那么说说你做传承人的蒦村砚吧?
  徐佩根:这个,我想先得谢谢你们姑苏晚报。2011年12月11日,我在你们《姑苏晚报》上发表了一篇《为蒦村砚正名》的文章,随后,在2012年的《苏州工艺美术杂志》《文化月刊》和《文化遗产网》上,都刊发了此文。那是因为2007年蒦村石刻以苏州藏书澄泥石刻的名称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2009年山西澄泥砚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疑苏州澄泥石刻要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到省级已结束,再也无法升级为国家级。吴中区文保办领导在听取了专家和大多数石刻从业人员的意见。
  蒦村砚制作技艺列入区级非遗项目名单。其实,在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米芾的作品中,就提到过蒦村砚,只不过后来渐渐式微,后继乏人。2011年5月至10月,我参加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举办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项目国家级培训项目——2011年首届中国工艺美术雕刻(砚)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61名学员都是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及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的严格筛选之下组建而成的,他们大都从事砚雕行业,涉及到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等多个砚种。我是作为苏州蒦村砚的唯一代表参加的。中工美把我们称为中国历史上砚雕“黄埔一期学员”。在学习期间跟同学谈到苏州澄泥石砚时,知道的人竟寥寥无几。但谈到蒦村石的制砚历史,谈到顾二娘,王曰申、陈端友等砚雕高手,大家都表示曾学习及研究过。一部分同学还专程去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去欣赏过苏州蒦村石风格的经典作品。通过这次交流我意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为蒦村石大家的作品。有的同学甚至曾临摹过。蒦村石正名变得迫在眉睫。一些媒体的报道也无所适从。名称五花八门,有使用澄泥砚、灵岩石、太湖石、苏砚、藏书砚等,都在以讹传讹。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澄泥石刻的名称愈来愈不合时宜。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命名,对苏州砚雕的发展无疑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带着一种使命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才有了《为蒦村石正名》这篇论文。晚报会客厅:你的意思是说,蒦村砚有可能也成为国家级的保护遗产?
  徐佩根:是的,我觉得有这个可能。同时,我以为,不论最终能否申报成功,但我们作为后人,不能埋没了前人的伟大创造,否则,我们就是不肖子孙。

  徐佩根小传
  苏州藏书人,十五岁接触雕刻,2002年在苏州创办了“四海艺家雕刻工作室”。2011年结业于文化部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国家级培训项目砚雕艺术高级研修班。现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委员。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山 村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四海艺家雕刻工作室艺术总监。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