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周建越:濮凤娟:勇攀“文化绣娘”高峰
【发布日期:2012/11/9】【作者: 周建越 】【来源: 苏州日报 】【阅读次数:3862】【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作为中国刺绣艺术之乡的镇湖,现有8000绣娘,并有3000多人从事着绣品的生产、销售。去年,镇湖刺绣产值达到了13亿元,刺绣经营已占到个人收入的70%以上。而在8000绣娘中,濮凤娟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濮凤娟:勇攀“文化绣娘”高峰

□苏报记者 周建越/文 濮建明/摄



 

作品《少女》作品《初夏的早晨》

    “苏绣也有‘可旋转作品’了”。近日,记者来到濮凤娟绣坊,这里挂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绣品。但除了各种精品之外,这里还有不少独创的、别的绣坊里没有的绣品———你看,明明是一位老人,但旋转了180度,就变成了少女;明明是一只青蛙,旋转一定角度,就变成了骏马……“这是我今年才开发的‘旋转刺绣’,可丰富苏绣品种。”濮凤娟告诉记者。而她的新作《少女》,今年已从层层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正在角逐“山花奖”。濮凤娟正率领着她的团队,勇攀“文化绣娘”高峰。

  

痴迷苏绣技艺——将一根丝线劈成60丝绣《清明上河图》

作品《萌》作品《月光曲》



  镇湖,位于苏州的太湖边。“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刺绣文化积淀。”濮凤娟告诉记者,她土生土长在太湖边,受苏绣艺术熏陶,从小就喜欢画图、绣花。母亲王杏林,是当地一位出色绣娘,“八岁时,我就在母亲指导下学练刺绣了。”初练时,她常被绣针扎伤了手,但她都能忍痛坚持,且显示出顽强的个性。“那时,我利用读书空闲时间,经常帮助妈妈绣戏服、被面、和服等绣品”,念中学期间,她结合学到的美术知识用到刺绣技艺中,开始向刺绣艺术的纵深发展,“经常利用星期天、暑寒假钻研技术,绣制山水、动物、花卉等双面绣”。由此,她的技艺及所绣产品质量,在学生时期就已超出普通绣娘水平。
  高中毕业后,濮凤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刺绣艺术上。她一边钻研苏绣技术,一边自学绘画,通过几年实践,技艺得到迅速提升。1988年,她筹备创作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吉祥物被采用,这更坚定了她“以苏绣为终身事业”的信心。随后,她专心学习美术,对苏绣的各种针法进行研究、创新,着力研制“异色、异样、异针法”的苏绣作品。
  1997年,濮凤娟精心绣制的《一代伟人邓小平》,将年事已高的老人面部皱纹、服装上的众多褶皱,还有散落的烟灰和缕缕烟雾,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1998年,她绣制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大幅肖像,被媒体称作“稀世珍宝、传世佳作”。之后,她又陆续绣制出《陈立夫老先生》双面肖像绣等。
  1999年,濮凤娟带领8名艺徒,创作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巨幅绣品,作品长528厘米、宽24厘米。为了保持原作古朴色彩和风格,“我是面对长长的原作,先是一遍遍地揣摩画面,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其中的不同变化”。经过10多天的“读画”,在全面掌握了构图基础上,再一笔一笔地在薄薄的绢面上放样,然后才开始起绣针。
  为了使绣品体现原画的古朴色彩,濮凤娟专门到苏州刺绣总厂觅来仿古丝线,先将一根丝线劈成60丝,然后针对复杂的画面,合理使用20多种针法;在飞针走线精工绣制中,使画面凸显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经过9个月挑灯夜战,终于将《清明上河图》绣品绣制完毕。《大公报》如此评价:“《清明上河图》 绣品,不仅与原画毫无二致,而且绣技精美纤巧、生动逼真。跨河的虹桥下,过往船只上的船工……无不栩栩如生。即使是一根船篙、一棵树木、一缕水波、一方印钤,也被濮凤娟绣得纤细逼真,与原作如出一辙。”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也都争相报道,使镇湖刺绣艺术再次震惊海内外。
  2005年,濮凤娟接到一项特殊任务———绣制“神六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她曾在2003年为航天英雄杨利伟绣制过人物肖像,这可是第二次了。任务接手后,她立即抽出十几个得力弟子,24小时赶制这两件刺绣精品。“这是刺绣艺术中颇具难度的工艺”,费俊龙下巴处有一颗痣,聂海胜眼眶下也有一颗痣,这些都需要通过光线对比体现出来,“可以说,为绣这两颗痣,我们就使用了29种颜色的丝线,而且用了5天时间才把这两颗痣绣了出来。”

  

走自主创业路——培养千余名苏绣传人播撒中华大地

作品《小马驹》作品《雪豹》



  “事实上,一个成名绣娘后面,都有着非同一般的经历的。”濮凤娟的成长,也不例外。1998年4月,濮凤娟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绣庄“濮凤娟艺术工作室”。“创办工作室之初,启动资金只有3000元,因受到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最初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经常出现周转不畅,不是寅吃卯粮,就是靠借债度日。”很多时候,濮凤娟只能将精力投入到千方百计搞资金上,弄得一家人焦头烂额。“1998年10月,周转资金曾一度为‘零’,生产顿时陷入瘫痪状态,刚刚起步的绣庄几乎到了山穷水尽地步。”
  面对如此局面,濮凤娟并没有畏惧,更没有因难而退。在丈夫陈炳根鼎力支持下,她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并在大胆探索创新基础上,大面积提高中高档绣品质量,并逐步使普通绣品也能晋升艺术品之列,获得了一批固定客户。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创办“工作室”以来,濮凤娟借助这个平台,已培养了1000余名苏绣传人,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有普通绣娘、下岗女职工、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以及刺绣爱好者,为了能让她们安心学习致富手艺,濮凤娟甚至是在经济上给予他们帮助。
  2009年7月,“工作室”迎来了一批特殊学生,他们都来自大别山贫困地区。濮凤娟满腔热情地为她们提供了免费培训。临行时,濮凤娟还向岳西县的学员赠送了绷架、剪刀、花线、底料等100套刺绣工具与材料。
  如今,由濮凤娟授教出的学员中,有近百人自主创业,已相继在各地开设苏绣商铺。其中有个来自山东济宁的陈刘娟十分特别。“1999年初,陈刘娟因喜爱苏绣慕名来到苏州刺绣研究所;结果,传达室的师傅告诉她,要学技术到镇湖去吧。”于是,陈刘娟在镇湖到处寻找老师,最后来到了濮凤娟家。濮凤娟被她千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不仅分文不收她的学费,还毫不保留地教她技术。如今,陈刘娟在济宁成功创业,现已成为山东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在濮凤娟学生中,学有所成、创业致富的还有很多。姚叶娟,在镇湖绣品街开设了自己的绣庄,不仅自己成为了中级工艺美术师,而且还带出了30多个学徒;王小岭、孙禄顺,在湖北武汉开出夫妇绣庄,带出了20多个学徒。

  

争做“文化绣娘”——一手持针一手握笔推广苏绣

作品《星空》



  濮凤娟成功了。通过几十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的努力,她从一名普通农家女,渐渐成长为刺绣名人。作为一名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她还被省政府授予“2007至2009年度省突出贡献高级技师”荣誉称号;2008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选为“省333高层次人才”;2011年被授予“姑苏高技能突出人才”称号并颁发证书,享受政府薪酬补贴。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称号,濮凤娟并没有陶醉其中,而是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一种画面平面转动画框”,获得中国知识产权实用新型专利;苏绣“可旋转作品”的开发,又进一步丰富了苏绣工艺品种。“事实上濮凤娟不但绣艺高超,而且还是位有着大爱之心的绣娘。”她与“敬礼娃娃”的故事早已成为佳话。“我在电视上看到了郎铮躺在担架上敬礼的照片后心里特别感动,决定将这‘最令人感动的一瞬’用苏绣的表现方式永恒定格。”濮凤娟说。于是,她以照片为蓝本,连续绣制了512个小时,一共用了156种颜色丝线。
  当她将这幅高27厘米、宽20厘米的“敬礼娃娃”刺绣作品赠送给小郎铮本人时,“正在挂水的小郎铮坐了起来,端详着绣品上的自己,指了指‘自己’,突然躺了下来,举起右手,敬了个少先队礼。之后又坐起来,指着温总理看望时亲他的照片对我说,阿姨,这是我,这是温爷爷,他来看我的,还亲我呢。”濮凤娟向记者描述说。
  从此,小郎铮及他的父母,与濮凤娟建起了联系;现每逢节日,小郎铮的父亲都会用手机给濮凤娟发短信,或汇报小郎铮的近况,或讲述家乡震后的最新变化。
  尽管今天的濮凤娟早已不愁没人来“欣赏她的作品”了,但濮凤娟同样深知自身文化底蕴不足的现实,“这也是苏州绣娘的普遍现象”。那么,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绣娘呢?濮凤娟在沉思中找寻“出路”。“多学习,多动笔,多写论文。”一位年长挚友给了她点拨。于是,濮凤娟开始了尝试。
  她一手持针,一手握笔,在不断学习与写作中,努力攀登着“文化绣娘”高峰。她先后撰写了《古代佛教绣品杂谈》、《漫谈刺绣艺术中的佛教文化》、《浅析苏绣艺术内涵的变迁》、《刺绣艺术中的佛教文化刍谈》、《教化人间绣佛像———濮凤娟佛绣艺术杂谈》 等多篇论文,分别在《人文社科论坛》杂志等上发表,还分别荣获了2011年、2012年全国“创新杯”科技论文评优活动一等奖,省第十届民间文艺青年论坛优秀奖;《古代佛教绣品杂谈》 一文还被入选《传统文化研究》,2012年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去年10月,濮凤娟新著《领绣江南》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有读者如此评价:“从《花团锦簇》开始,到《圣母的孩子》结束,67幅作品,不仅囊括了几乎所有绘画艺术流派,内容更是中外古今、名人凡客、天上水中、世风宗教、自然风光、飞禽走兽尽在其中,让这本尺寸不大的作品集,充满了丰厚的内涵!”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