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林锡旦:论吴地玉文化对华夏文明之影响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发布日期:2012/8/19】【作者: 林锡旦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2145】【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摘  要吴地有着辉煌的史前文明,其玉文化是华夏文明起源之一;吴地玉文化随人们避水迁徙带到各地,影响了华夏文明;明代陆子冈为代表的苏玉促进各地玉工出精品;至今苏州玉雕仍人才荟萃,佳作时闻。

主题词吴地玉文化  影响深远

苏秉琦教授论述中华文明来源中指出:“我国在一万年以内至商代以前的史前时期存在着多源文化区系,经过相互间的撞击、融合,最终形成多源一统的中国文明传统。”北大考古系主任严久明则断言:中华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开始的。1994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经考察,提出中国文明的起源应是5000多年前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而不仅仅是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时代。

 

一、吴地史前玉文化

 

1.太湖东山三山岛旧石器文明

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苏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太湖平原。在远古时期,这里是江南古陆,曾历经海水浸淹。据1995年出版的《苏州市志》文物卷介绍,1985年,在苏州吴县三山岛发掘出一批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制品5263件。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锥、钻、砍砸器等。器身和刃缘加工十分考究。先民们采用这些手工艺制作的旧石器,赖以生活和生产,创造了太湖地区早期的文明。距今约一万年左右。

从旧石器的文明程度,可见太湖地区远古文明中就萌生了对石器精加工的思维,并具有将思维转变为操作实现的能力。

2.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文明

至六千年前后,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就较多,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遗迹数以百计,这些原始居民点分布遍及地区各处。且来看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东部的阳澄湖南岸距唯亭镇2公里,出土文物1100多件。经碳素C14测,底层遗址年代距今约67006300年,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前后衔接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三个时期。其中有碳化稻谷、纺织品残片、篾席、芦席、木构建筑、动物遗骨和大量陶片。这里早已过着渔猎男耕女织的原始集群生活,而北方还处于原始的山洞游猎生活。太湖地区的先民们很早就创造了比较先进的文化,能精耕细作,善精细织物。在原始居民点,以氏族为纽带,劳动生息。这是关键的人类原始生活、生产基础,由此才能生存、繁衍、发展起来。

从草鞋山遗址可知吴地先民们的生活基础、生产能力都达到一定的水平,为玉器的精加工已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

3.太湖流域早产软玉

石之精美者为“玉”。人们在石器生产过程中,遇到精美之石,便自然有了玉器的制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闻广教授多次对江苏新石器时代玉器作细致的鉴定,闻广研究认为太湖地区所产软玉,成为吴地先民就地取材的良材。良渚文化玉器大量使用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呈平行纤维显微结构,硬度为5度以上,太湖流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古老最精美的玉器产地。故宫博物院杨伯达也撰文说:瑶琨分别被训为“玉之美者”和“石之美者”。分布于今江苏、浙江以及山东、安徽、广东的部分地区。至良渚玉文化,达到瑶琨玉板块玉文化之巅峰,其代表性玉器为璧、琮、梳背、钺、镯、带钩等器。

太湖流域早就产有软玉,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吴地先民就地取材,并琢玉达到当时玉文化之巅峰。

4.早期辉煌的玉文化

良渚文化时期用玉之风大盛,玉器品种之丰富、数量之众多以及雕琢之精湛,世所罕见。最典型的是苏州附近的草鞋山和张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距今4000~6000年的玉器,有玉玦、玉环、玉镯、玉坠、玉管、玉珠,以及玉璜、玉琮、玉蝉、玉觹、玉璧等。尤其是玉琮上的阴刻兽面纹和玉觹上的透雕花纹,制作精细,常会令后人惊叹不已。充分体现出吴地先民的聪明才智。在吴县草鞋山T303M1中出土的玉琮,高5.1、宽3.2、孔径1.2厘米,筒身分两大节,以四边为中线,精刻八组兽面纹。在史载当时金属工具产生之前,先人们是如何进行这样精细雕琢?《诗经·小雅·鹤鸣》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卫风·淇奥》则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吴地先民以解玉砂和水作为加工工具和玉料之间的介质,反复不断地成千上万次地磋磨、碾琢,以柔克刚,经过切锯、作坯、钻孔、刻纹等工序制成玉器在良渚文化墓葬的发掘中,已发现当时使用的解玉砂。经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郑建先生鉴定为花岗岩风化壳粗砂粒,其中石英硬度为摩氏硬度七度,大于制作璧、琮的玉料。治玉用砣是良渚文化时代人们的重大发明创造。人们在琢玉过程中,奉着崇敬的情感,在雕琢着玉器的同时,雕琢着自身的内心世界,这就使玉器的雕琢成为人们内在涵养的修饰,由此形成了人的性情、性格的琢磨,或者是心灵的一种追求。这样,吴地先民与玉器相互为用,构成了吴地玉文化的源头。

所以说,吴地玉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尤其是玉器之精美,早就独树一帜,遥遥领先于全国各地。

5.太湖地区良渚玉文化

良渚文化,位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得名,所出土的大量玉器磨制细腻、雕刻精细,花纹图案精美,种类丰富多样,内涵深邃。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在玉器方面的发展更是辉煌而耀眼,尤其是所具玉文化耐人寻味。琮:瑞玉。方柱形,中有圆孔。用为礼器、贽品、符节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周礼·秋官·小行人》:“琮以锦。”郑玄注:“五等诸侯享天子用璧,享后用琮。”实用与装饰是玉的表象,而史前的玉神器则表明了文化的要素和水平。玉器经历了敬神、敬巫、礼帝皇的崇拜使用,最后也依次落实到贵族,甚至平民的使用。玉文化的内涵也叠加而丰富起来。玉器作为一种表达思维观念的非实用器,其文化含量要大于包括陶器在内的与生产、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文化要素。在良渚玉文化及受其影响较深的史前文化,玉神器毫无例外均是以琮璧为代表,都是供神灵“以食以飨”的享物

从太湖三山岛旧石器、吴县草鞋山新石器、尤其是良渚玉文化,不仅奠定了吴地文化的思想基础,也为华夏文明的传播首建奇功。太湖流域玉文化随着流传,无形中推进着各处的文明进程。

 

二、太湖流域玉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1.吴地玉文化的传播

有人将中国史前玉器分为以良渚文化玉器为主和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主、北两大区;并根据苏秉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三模式,即原生型、次生型与续生型的启发,将史前玉器分为“原生型的主系统”和“次生型的亚系统”。前者包括辽河流域为中心的东北系统、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系统。东南系统分布范围主要是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地区,即江苏南部茅山山脉以东、浙江钱塘江以北以西(旧称浙西)和上海市,面积36500平方公里。璧原本是东越玉神器,也是良渚玉文化代表性的典型玉神器。而齐家文化群体土著玉文化中原本不见有琮璧等玉器,显然是后来受到良渚玉文化的外来影响而磨制的,属于传播输入移植型玉神器。即太湖地区的玉文化是原生型的主系统,齐家文化中的玉文化是次生型的亚系统。

杨伯达认为:“传播主体应为良渚文化人群,很可能是在公元前4300年4200年由于洪水泛滥、海水倒灌、水平线提高,良渚文化区域遭到不可抗拒的严重洪灾,而仓惶出逃奔向四方,其中一支带着玉神器辗转流离,终于到达西北黄土高原,落脚之后将琮璧玉神器及其巫术文化一起传给了齐家文化地区。

2吴地玉文化推进各地文明进程

苏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太湖平原。在远古时期,这里是江南古陆,曾历经海水浸淹。良渚文化诸部落遭遇洪水而四处逃散,其玉文化流传影响到山东、安徽中北部、甘肃齐家文化、陕北神木石峁和延安芦山峁以及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向西,在四川成都的金沙遗址也已有良渚文化玉琮出现东南区向西和西北方向传播,无论同时还是隔段,都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太湖流域玉文化随着流传,无形中推进着各处的文明进程。史前玉器这种大范围的交流和传播,距今5000年前后,也就是东南区东北区因突变而产生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玉器的时期,表现最为强烈。玉器在文化中的交汇,交汇的总态势不是传统所谓的由中原向四周的扩散,而是由四周向中原的汇聚在那个从图腾时期走来的吴地先人,从朴石中获得美玉并加以如此精致的琢磨,正是他们精神生活的追求。不仅作为礼仪玉,作为装饰玉,更作为丧葬玉。玉器的内涵无以复加,人们习惯以“宝玉”相称。孔子把君子与玉紧密地联系起来,将玉从王者手中解脱出来为君子所佩,使君子不忘要像玉那样温和、要像玉那样有德。玉文化演绎的文明深意在此,并推动了华夏普及君子文明,这是独特的中华文明。

由史前玉器所见的中国史前史,成果最为显著的,是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推动。其实,从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中国文明起源讨论,就是从史前玉器的研究主要是红山文化和太湖良渚文化玉器开始的。

2.吴地玉文化之影响

良渚文化玉器源自当地自身的演变较东北区为清晰,但良渚文化时期玉料的大量增加,使用以细密如毫发的纹饰为代表的制工艺,琮、璧、钺为组合的新器类替代块、璜、管珠等耳、颈饰品占据了主导地位,仍都给人以突然的感觉。东南区玉器发展的最高峰是良渚琮、璧玉文化,时间跨越该文化的早期到晚期,发达的时间较东北区为长,分布密度远较东北区为大。在玉器造型、组合的规范化程度和墓葬的等级分化程度及礼的发达程度上,良渚文化似又较红山文化更胜一筹。这一变十分重要:它使玉器作为这两支考古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在社会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上超越同时期相邻诸文化,也使这两支考古文化的“个性化”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最终形成南北两大区各自的区域特色,并从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为后世玉器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太湖流域良渚玉文化不仅是玉器专业问题,而且随着其传播并影响作用于中国史前文明。从最初“以玉事神以食以飨,到夏商周由巫之神器变为王之祭器。以玉用作尊卑标志,至西周时得到很大发展,并以实物之玉标示思维之德,以玉德标示君子之德与行。此即玉文化开启文明之功。因为玉作为自然之物,具有温润中和的特性,既在天地神人之间的沟通上效果最佳,又是和谐观念最适当的载体,于是被选为通神的工具。神权及其独占导致玉器的礼器化过程,也就是文明最初起源的过程。

杨伯达指出:“可以这样说,中华文明是远祧中西部仰韶彩陶文化和红山、良渚玉文化,直接吸收了龙山玉文化,尤其齐家玉文化养分融会铸造成功的。

3.吴地玉文化一脉相承

由于苏州历代成为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生活富裕,心灵手巧,有多余的劳动力和宽余的时间从事精细的手工艺,并在吴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吸收成长。苏玉成为皇室贡品,以至于精益求精,出奇制胜,据《吴郡志》记载,吴越广陵王钱元僚曾令吴郡玉工颜规于便厅解玉。自宋元以来,苏州一直是全国玉器生产的重要产地。明代,苏州玉雕的技艺业著称全国。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如嘉靖、万历年间,苏州琢玉名师陆子冈,技艺高超,为文人徐渭、张岱等推重,被誉为“吴中绝技”。传世实物有青玉《婴戏纹执壶》、《合卺杯》、《山水人物纹方盒》、茶晶《梅花花插》等,都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制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毛,徐文长题诗称:“昆吾锋尽终难似,愁煞苏州陆子刚。”

清代,康熙《吴县志》载,苏州出产的玉器、水晶器、玛瑙器、琥珀器,都很著名。苏州艺人曾几度被招至北京,为王室贵族雕琢器玩,以致北京前门一带的玉工,大多是苏州艺人或苏籍玉工传授的手艺。雍正初年,宫廷在造办处设玉作,下令征调苏州玉匠到宫中供职。谢士枋所制玉件精妙,乾隆间召入大内,赐职供奉,每成一琢,奏上称旨,有件半剖西瓜的作品,外翡翠内莹莹然如新开出,令人垂露欲滴。乾隆年间苏州向宫廷解送玉器50起,品种有玉佛、玉磬、玉宝、玉册、玉羽觞、玉瓶、玉碗、玉象棋、玉鼻烟壶等31种,数量达397件。

苏州既然成为全国著名的玉器制作基地,自然也就为玉器行业的形成和组织奠定了基础。嘉庆二十五年(1820)在石塔头宝珠庵呈官公建玉祖师殿,后移至周王庙,建立珠晶玉业公所。唯玉器业供奉周王庙全国独此一家,愈显其不凡。太平天国时周王庙被毁,后琢玉业捐资重修,出资者有830余户之多。清代苏州西北半城到处都能听到琢玉声,阊门外吊桥四周玉器摊林立,时称“玉器桥”。玉雕中心在专诸巷一带,当时,巷内集中许多玉作和能工巧匠,乾隆帝曾写诗称赞说;“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

新中国成立后,玉雕行业经历了组织合作社、建立玉雕厂、改制后分散自产自销等形式,2008年3月24日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成立,吸纳玉雕业的厂家、工作室、作坊,组织起自己的玉文化行业协会,再现历史上玉器业的兴盛辉煌。如玉雕大师代表蒋喜的新作《瑞狮》《如意吉祥薄胎炉》等获中国宝石协会“天工奖”银奖;白玉雕刻《辟邪》获2008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银奖;白玉《望天吼》获2008中国玉器百花奖(广州)金奖。美石者蒋喜成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并以《蒋喜·美石坊玉雕工作室》玉雕精品在全国进行巡展。苏州的相王弄、白塔东路、园林路、齐门路都陆续成为汇聚各地精品玉器产销的专业街巷,光福、东渚等镇区也成了玉雕的生产基础地。

苏帮玉雕秉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以工巧取胜,精美惊人。吴文化与玉文化相兼相融,形成独特的苏帮玉雕,至今仍精细雅洁,文化气息浓厚,对华夏文明以影响,创造着玉文化更璀璨夺目的辉煌。

                                         

 

 

本文引用资料:

杨伯达《泛论中国和田玉玉文化

郭大顺从史前玉文化研究成果看中国史前史 

汪遵国良渚文化玉器丛谈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