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王钱欣:追梦——记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员、苏州民间文艺家韦文禧
【发布日期:2012/6/13】【作者: 王钱欣 】【来源: 常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2870】【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六百年前,一个叫郑和的中国人率领大明王朝庞大的船队开启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六百年后,一个叫韦文禧的常熟人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着心中的航海梦想。

 

航海世家的航海梦想

 

    1935年,韦文禧出生在常熟浒浦一个拥有12位船长的航海世家。在自家的捕捞船上,韦文禧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每当有渔船靠岸维修或是有新船下水,他总是好奇地围着船游个不停。“当时也不能讲就是喜欢,只能说是好奇、新鲜。”几十年以后地韦老是这样描述儿时那段美好时光的。

    从16岁起,韦文禧随父亲韦霞山出海捕鱼。夏日的骄阳把甲板烤得滚烫,让人站立不稳;三九的严寒将航船冻成冰窖,叫人手脚哆嗦。在海上的六年里,韦文禧经历了大风大浪的生死考验,也扎下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蔚蓝色的梦。

然而,就在“大炼钢铁”那年,韦文禧被调上岸,进工厂当工人学习机械设计。可人虽上岸,思绪还在心爱的航船上,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对船的恋情就愈发加深。

 

起航在金色的夕阳

 

    1994年,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热血男儿,已是年上花甲。从常熟市轻工机械厂退休后,韦文禧有了更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此时,童年时代出海捕鱼、沿海运输的水上岁月一次次在他的脑海中闪现。那些让他记忆犹新的古船更是让他魂牵梦绕。如果能复制一个模型那该都好啊!

    就在他退休后的第三个月,一件偶然的事件让他有了初试身手的机会。

    一个叫霍特·海格曼的美国商人想订做一艘全木仿古沙船作为旅游之用,可几乎所有的造船厂都拒绝了他。不是因为船的尺寸太大,而是因为这种仿古木船的建造工艺早已失传!

    可谁又能想,就在美国人不抱希望之际,从未造过一条船的韦文禧竟在老外面前一诺千金:“我来!”

    建造一条新船已是不易,更何况是设计制造一艘早已消失了的古沙船。对此,多年后回想起来韦老依旧记忆深刻:“当时一有空就往上海跑,去请教交通大学的教授。没办法啊,我虽然会画图纸,可毕竟没造过船,都要从头开始学。很多人都劝我不要干了,那不行,答应人家的,再说,这是我们的传统技艺,不能丢,那只船有一半是被逼出来的。”

    万事开头难。被逼上梁山的韦文禧经过一个多月的加班加点终于凭借儿时海边的点滴记忆和年轻时代学机械设计的经历拿出了一张三桅平底沙船的外型图。

    在这之后的八个月里,韦文禧从工序流程到质量监督,全程亲历了其中的每一道工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5年10月,一艘长16.5米,宽4.2米,吃水1.5米,艉楼高4米,主桅高13.5米,排水量354吨的仿古三桅平底沙船终于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古沙船的建造成功,不仅让韦文禧重新找回了儿时那个蔚蓝色的梦想,更让他对仿古航船模型制作充满热情。此后,由他仿制的古船模型先后被国家博物馆和安徽、福建、南京等地的古船博物馆珍藏。

 

再现郑和宝船重展航海辉煌

 

    为纪念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从2002年起,韦文禧就萌生了制作一艘郑和宝船的想法。“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我要让后代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很了不起的。”多年后回想起来,韦老还是那样激动。

    可事情只有做起来才知道难。现代人谁也没见过郑和那只传说中的大宝船。为此,韦文禧查遍了手头几乎可以查到的所用资料。“苦啊,我连《郑和家谱》都找出来了,谁也没见过那东西,你怎么知道一定就是那个样子的呢?”

    为了再现那艘“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的宝船,韦文禧特地走访了福建、浙江沿海的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各式渔船。“这个必须要弄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现在造个船很简单,可你要依据什么东西来造。外形一定要正确。”

 

郑和下西洋时海战座船模细节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实地考察和翻阅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韦文禧他的戴上老花眼镜开始了被他称为“苦中作乐”的图纸设计。每天深夜,他那间10平米的小屋里灯火通明。“一直要忙到2003年1月底,50张图纸全部弄出来。”

    2004年春节后得那段日子对韦文禧来说是忙碌得。他和他请来得师傅一起采集木料、搭建龙骨、进行船体拼装和内部装饰。

    四个月之后,按照一比三十比例建造得郑和宝船模型诞生了!

    这艘郑和海战座船模型长2.04米,宽0.47米,型深0.16米,为5桅8帆,配24门统炮,分上下四层,橹、桨、舵、锚、钟、鼓、旗非但一应俱全而且各各都能自如活动。整个模型真实地再现了郑和下西洋时海战座船地真实景观。

    “现在这个模型还在南京明代宝船厂地遗址。我不求多大地回报,能让后代记住我,记住我的船模就行了。”

古稀老人期待梦中的远航

    韦文禧有一个梦,一个蔚蓝色的航海之梦。“可我毕竟每月只有一千多元的退休养老金,心有余力不足啊!”采访中韦老的话语里带着一丝酸楚。

    韦文禧的老屋因道路改造被拆迁了,现在他和老伴暂住在一处不足三十平米的斗室里。“改造好了可以迁回去,可要交20万房款,我的钱除去基本生活费都贴进去造船模了,哪里还出得起!”

    “以前还好一点,现在房价涨了,物价涨了,工人的工钱也涨了,基本上没钱做船模了。只能有钱的时候做一点,没钱的时候停一段。能借先借,等做好船模卖了再还。”

    “要是政府能支持一下就好了啊!”

    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是韦文禧不变的期望。为此,他还专门制作了一艘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胡游船的模型,希望以此薄礼换来政府的关注,却遗憾地未能如愿。“当然了,我们做百姓的也要体量政府的难处。做这个船模的成本投入是很大的,政府有政府的考虑,可这毕竟是中华民族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啊!”

    在韦文禧看来,纵使他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仿古航船模型的建造者;纵使他的仿古船模被专家视为船模中的珍品;纵使他被国内外知名大学一次次请去参加学术研讨会;纵使介绍他的文章被写了又写,有一点是始终无法改变的——“我是常熟人,我的根在这里!”

    “我一直有个心愿:在常熟办一个古船博物馆,把我的仿古船摸全捐献出来陈列,让更多的常熟人了解我们历史悠久的船文化。”

    为了完成心中这个蔚蓝色的梦想,已是七十有三的韦文禧这几天正忙着加紧修改70多张图纸。“都是浙江宁波‘神舟’号上的。那可是我造过的最大的仿古航船了。要有700吨的载重,40米长,10米宽,24米高,3桅3帆。投进去300多万呐,过年就要动工开造了……”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