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高闻莲:绣娘孙秋英与她的800个弟子
【发布日期:2012/1/17】【作者: 高闻莲 】【来源: 苏州文学艺术网 】【阅读次数:2389】【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孙秋英,一个地地道道的镇湖绣娘。从孙秋英工作坊里,已经走出了800个苏绣弟子,他们遍布了黑龙江、新疆、广西、青海、甘肃等10多个省市,当地称赞孙秋英为“苏绣的播种机”。

    孙秋英与刺绣打交道已有30多年了。“六七岁时,我就开始学穿针与分线。15岁时,进了当时镇里的刺绣厂。由于承接的是苏州刺绣研究所下达的绣品,经常得到顾文霞、李娥英等中国刺绣大师的指点。”孙秋英说。
    由于长期与刺绣打交道,孙秋英也成为了镇湖绣娘中最早一批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
    孙秋英的创业从2003年开始。当时,别的绣娘忙着“打市场”、极力将自己“推销”出去。但孙秋英一直“窝”在家里。这时,偶有本地、外地的姑娘找上门来,要跟孙秋英学刺绣。由于当时孙秋英家已盖起了三层小洋房,也具备了教授的条件,于是,三三两两的本地外地学生、农村姑娘就来跟孙秋英学手艺。
    “回想起我的教学路,感慨很多。学生从刚来时的根本不识苏绣,到几个月后的一幅幅作品呈现。在生活上,她们吃住都在我家,一门心思学手艺。我对她们则是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希望她们能够学成而归,展现我们苏绣的精美技艺。”孙秋英说。在孙秋英工作坊里摆满了几十位全国各地学生送来的锦旗与写来的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与学习收获。
    如今的苏绣艺术,已从实用性向装饰性过渡;由于迎合了当今审美需求,苏绣也成为了不少家庭的时尚装饰。随着苏绣名气的越来越大,人们说“苏绣艺术之乡的名绣娘腰包都鼓起来了”。但由于孙秋英走了一条“播种”路线,她舍弃了不少经济利益,女儿身上穿的,都是已有好几年的旧衣服。做了培训,她一直将受训的人都看作了自己的儿女——凡来学刺绣的,大都是家庭不富裕的苦孩子,因此孙秋英总不忍心多收他们的钱。孙秋英说:“前些年,包吃包住包学,一个月也就收人家1000多元,现在才刚收到2000元。”
    2008年汶川地震后,孙秋英以极大的热情,接待了来自灾区的姑娘们。她将六位灾区姑娘安排在家里包吃包住包学一个月,才收取了她们1200元。
    “孙秋英给学生上课,总是从一针一线开始,直到如何让整幅苏绣完美‘落地’。在这里,她不仅是一名老师,更是一位苏绣技艺传承人,将苏绣艺术发扬光大。”镇湖刺绣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自2003年孙秋英开设秋英刺绣培训中心以来,培养了很多家庭妇女、下岗女工,特别是培养了不少从学校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女青年。她们中有的是研究生,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艺术学院的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她们在孙秋英的精心指导下,从不会到会,从粗到细,刺绣技艺都得到了全面提高。而对残疾人的培训,更体现了孙秋英的爱心。“不少残疾孩子由于没有技能,成为了父母家人的负担,但在我的帮助下她们学习苏绣都有了一技之长。”
    如今,慕名前去拜师孙秋英的学生越来越多。2010年,孙秋英把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马晓琦也叫回了家,与她一起来做这件对社会有益、对传承苏绣有益的“播种事业”。(高闻莲/文图)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