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张雷:巧手银针绣“蓝图”
【发布日期:2011/12/4】【作者: 张雷 】【来源: 姑苏晚报2011年12月4日第32版“知道.人物” 】【阅读次数:2149】【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刺绣艺术家卢招娣

 

 

荷韵

 

 

卢招娣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镇湖绣娘,但凭着多年的创业,在继承苏绣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优、创新,取得了卓越成绩,并拥有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绣庄。如今她已成为一名高级工艺美术师、民间剌绣艺术家。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辛勤耕耘着

 

进城创业

 

卢招娣,1963年出生在苏州吴中区镇湖剌绣之乡,从小酷爱剌绣艺术,12岁起跟母亲学习绣花,通过八年的学习,掌握了剌绣的基本技艺。后来就一直做苏州剌绣研究所的外发加工活,在剌绣研究所艺人们的指导下,苏绣技艺有了长足进步。

为了进一步提高苏绣技艺水平,1983年卢招娣师从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王金山。在大师的悉心指点下,的苏绣技艺逐渐走向成熟不仅擅长剌绣花卉、山水、走兽、人物,还能复制明代皇帝龙袍和官服。在苏州剌绣研究所众多外发加工人员中脱颖而出。

随着苏州经济的迅发展,苏州旅游业得到了升温,苏绣工艺品、旅游品畅销国内外,苏绣市场前景看好。一批批镇湖绣娘亦瞄准这一市场,纷纷来到苏州或外地开店。1989年,卢招娣和丈夫袁兴男也兴冲冲来到了苏城。但是人生地不熟,夫妻俩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租住,就好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这时,有一位亲戚将卢招娣介绍到“艺人之家”。这个“艺人之家”是苏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遵照党的“老有所养”精神,并根据工艺美术行业的个性和特点,把十多位退休下来的老艺人、老工艺美术工作者为交流技艺、发挥余热而组建的一个活动场所。平时大家平等相待,融为一体,乐在其中清茶一杯,谈谈说说有事时各自贡献技能,主要生产苏扇、湖笔和香包、通草堆花等工艺品、旅游产品。“艺人之家”座落在苏州市中街路的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内,当时有一个12平方米的闲置旧门面负责人周以朴就与卢招娣协商,让她来负责这个门面,并同意她可以在这里寄卖一些剌绣工艺品。事后,卢招娣将门面整修一新,在两只三尺高的玻璃柜台里放满了剌绣工艺品、旅游品,就在这“小天地”里做起了生意,开始踏上创业之路第一步。经过8年的共同生活,卢招娣与“艺人之家”的老阿姨们和睦相处,互助互教,结下了友情。与此同时,从一个农村绣娘成长为成熟的剌绣艺人,技艺长进很快,经济收益也不差。

但是好景不长,问题来了:1997年,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企业改制,12平方米的门面被拆掉了。怎么办?退还是守卢招娣夫妇俩一筹莫展后来经过再三考虑,选择了守业租下了研究所二楼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开办了新店,“艺人之家”的名字名为“艺人绣庄”。开业那天,顾文霞、王金山钱小萍大师“艺人之家”的老阿姨们和亲朋好友同事都来祝贺,并鼓励卢招娣要继续努力,再创辉煌。卢招娣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她按照自己设定的发展走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在剌绣技艺上虚心向大师们学习,在经营管理上向同事们讨教经过5年的努力,“艺人绣庄”生产的绣品销路看好,生意红红火火,这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积极创优

 

2001年,“艺人绣庄”(现更名为苏州市卢招娣绣庄)老店重装,迁移到中街路68号,前店后坊底楼剌绣产品陈列和工场、二楼为剌绣精品陈列室总面积为180平方米店面扩大了产品琳琅满目,卢招娣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半年多过去,除了少数老客户关注外,几乎没有新顾客上门购物,生产经营不佳,经济收益下降。就在这节骨眼上,“艺人之家”负责人周以朴诚恳地对卢招娣说:“当今时代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居室改善了,加上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如今苏绣产品还仍旧是这些《小猫》、《金鱼》和《花花草草》的老产品,当然无人问津了。要开发中高档产品,在创优上下功夫……。”讲的人无心,听的人却动了心。于是,卢招娣跑大街走小巷请教有关大师和专家,虚心听取们的建议,并在绣品档次和绣品质量上积极创优尝试以中国画油画和摄影图片为剌绣范本,先后绣制了一批大型艺术绣品《姑苏繁华图》、《清明上河图》《春回大地》,还有双面绣《牡丹》、《荷韵》、《玉兰》,双面异色异样绣《虎·豹》和单面绣《洛神赋》等绣品。其中双面绣《牡丹》荣获姑苏技能大奖暨首届吴地工匠文化艺术节工艺美术精品展二等奖;双面绣《玉兰》入选中国(苏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周;单面绣《洛神赋》荣获苏州市第五届民间艺术节暨“金阊杯”新品展银奖;双面绣《荷韵》荣获苏州民间艺术精品“虎丘杯”金奖等。这些绣品由于绣工精细、装饰新颖,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由此客户纷至沓来

2003年,卢招娣承接了上海一批特殊绣品任务——根据美国劳伦斯学院提供的世界著名体育明星本人存档实照以每幅宽30厘米长40厘米的规格绣制邓亚萍、科马内奇、马丁等19位世界体坛健将。这19位体育明星均是劳伦斯世界体育奖评委,这次专程赴上海参加国际体育活动。主办方决定以中国剌绣肖像绣形式对每个评委馈赠一份既有纪念意义,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礼物。卢招娣接下了这一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任务为了与原照保持一致,她与艺人绣庄的绣娘们共同研究出一套绣制方案,然而仔细揣摩劳伦斯学院提供的19位体育明星的黑白照片,决定采用真丝绡为底料,在表现手法上运用虚实乱针、施针绣。特别是在色彩处理上要忠于原照,以黑白灰三色为主色调,在绣制过程中要讲究人物面部的光线明暗,使绣品富有立体感。方案决定后,卢招娣立即挑选了18位剌绣高手,每人一幅同时开工经过20个日日夜夜的连续工作,终于保质保量时完成了任务。其间,上海东方电视台专程来苏拍摄了专题片。当19位世界体育明星手捧这一份来自中国苏州的珍贵礼物时,个个喜出望外激动万分,赞叹不已“绣得太好了,真像,真像!”苏绣与体育明星形象给合,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不久,卢招娣又参与苏州丝绸博物馆承接的西班牙驻华使馆的一件巨幅清代《红地盘金绣缎绸幔》的修复工作。这幅饱经岁月沦桑的作品破损严重,绣面支离破碎,有的图案面目全非,难以辩认,给修复带来了很大难度。卢招娣凭借以前修复古代绣品的经验,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寻找相关图案进行对照,一丝不苟地按照原样加以绣补,最后修复得“天衣无缝”,再现了这幅绣品的风采,获得了国家文物局和西班牙大使馆的好评和赞扬。此后,卢招娣再度修复了明代《沐浴皇恩图》和《释迦牟尼佛绣像》等古代绣品。

2004年11月,卢招娣赴法国参加“中国周”中法民间艺术节,现场进行了剌绣技艺表演,且展示了她的剌绣艺术作品,受到了法国留尼旺市市长和当地民众的高度赞扬。留尼旺市市长还收藏了她绣制的一幅《雄狮头》当地的电视台和报刊等新闻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回国后,有关新闻媒体也作了相应报道。从此,卢招娣和她的“艺人绣庄”名声大噪,闻名遐迩。

 

开拓创新

 

苏绣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繁多,其中人像绣最难绣,绣巨幅人像绣更是难上加难。2004 年春天,卢招娣承接到苏州市中外名人研究会、苏州剌绣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订制的一幅《毛泽东在北戴河》人像绣的任务。这幅伟人肖像绣是根据我国著名摄影家波在1954年拍摄的一幅黑白照片《毛泽东在北戴河》绣制的。听说这幅伟人照片还有一段小故事:1954428日,天气较凉,毛泽东从北京出发,乘火车赶往天津塘沽视察古炮台,火车到达北戴河后,领导们下车,准备换乘吉普车。平常毛主席不穿长大衣,那天因为在海边,风大,警卫员说“主席穿件大衣吧”主席就穿上了大衣。就在等车的时间里,他散步到了北戴河边凝神远望,大衣的风角被迎面吹过的风微微掀动。审时度势的神态、魁梧的身材、深邃的眼神,以及宽阔的水面白浪滔滔的背景……就是这样一个瞬间,被长期在主席身边的专职摄影师波抓拍到了。但这张照片一直没有发表过,只是在纪念毛主席诞生100周年时才拿出来展览。

这幅伟人肖像绣高3米,宽1.6米,以毛泽东同志真人等高1:1绣制,属历史上绣品肖像绣之最。卢招娣虽说以前剌绣过不少人物,但从来没有绣过这样巨幅的肖像绣。以卢招娣为主绣的6位剌绣艺人为了使这幅绣品力求与原作保持一致,特地邀请了原中华文化画报总编、著名美术家范贻光来苏州指导绘画原理一个多星期为绣好这幅伟人像奠定了良好基础。绣制前她们细细地分析人物的面容、姿态、肤色、衣着和画面意境,待到胸有成竹后,方始运用套针、施针、接针和乱针绣等多种针法,一针一线精心绣制。在施绣的过程中,卢招娣还创造了叠绣针法,层层叠积多达十几层,使人物的面部更细腻、逼真而传神。这幅看似黑、白、灰三色的摄影作品,实际上色彩变化丰富多彩,仅从黑到白之间的丝线就有上百种。由于绣品用粗细、虚实相结合的交叉线条表现丰富的画面,因此绣品厚实细密。另外,绣娘们为防止一不小心手指被绣花针顶出血,造成剌破的皮肤拉毛绣像她们个个都戴上了指套夜以继日飞针走线,历时2年多时间,耗时700多工,在2006年5月终于圆满完成。整幅作品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衣着背景在苏绣技艺上表现得惟妙惟肖再现了一代伟人凝神远眺、洞察四海风云的非凡风采。

2006年7月9日,在庆祝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巨幅伟人肖像绣《毛泽东在北戴河》在平江中学举行封针仪式82岁的著名摄影家波特地专程来苏。当见到这幅伟人肖像绣时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与绣娘卢招娣紧紧相拥,并赞叹不已“绣品完全再现了摄影原作的神韵,是难得的苏绣极品。”接着又亲笔写了“真情绣伟人,苏绣甲天下”的题词,并为这件意义非凡的作品绣上了最后一针。之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等单位在北京举办中国艺术博览会《毛泽东在北戴河》巨型肖像绣与公众见面,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2007年,这幅伟人肖像绣荣获我国民间艺术品最高水准的奖项——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2010年,中国政府将一幅双面肖像绣台屏《哈萨克斯坦总统在办公室》作为国家级礼品馈送哈萨克斯坦总统。这幅绣品是由卢招娣精心绣制的以真丝绢纱为底料,运用平针、散套针和乱针绣多种针法,共用1200多种色线,其中绣制人物的眼睛一根丝线就分成64份,细如发丝人物形象逼真传神,栩栩如生。整幅绣品高174厘米,宽98厘米高档红木座,绣品安置在雕吉祥花纹图案的正方形红木转台中央,可作360度旋转。当绣品转动时,“声光电”装置播放优美悦耳的哈萨克斯坦国歌。这一的巧妙结合,别出心裁,不仅苏绣历史上首创,而且还开拓了我国剌绣艺术的新领域。

卢招娣不满足现有的成绩,继续在创新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再现苏绣艺术魅力。最近,她又绣制了一幅《思佛》新作题材以古代石佛雕像残局头部为范本,运用苏绣传统的平绣技法。整幅绣作造型生动优美,神态庄细腻,色彩古朴典雅,富有神秘色彩。作品亮相,引起剌绣界和广大艺术收藏家的强烈反响,被誉为是当代难得的一件苏绣艺术珍品。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