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邢霄若:韦小中 磨尽苦水墨香来
【发布日期:2011/8/28】【作者: 邢霄若 】【来源: 姑苏晚报2011年8月28日第27版“知道.人物” 】【阅读次数:2861】【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中国是一个泱泱书法大国,书法爱好者有百万之众。然而,有多少人靠写字谋生?没有人能够回答上来,只是说,肯定有,但凤毛麟角。近日,笔者就在这凤毛麟角里发现一个无单位、无工资、无劳保的书法达人,10年来,他凭借自己手中一支笔,卖出书法作品上万件,养活一家5口人。他就是苏州沧浪区居民韦小中。

萃字法学习古代碑帖

勤临摹练出晋唐正楷

    今年47岁的韦小中出生于吴江平望镇,童年时代就痴迷于书画,一本《西游记》连环画不知临摹了多少遍。上小学时,见到字帖,就像孩子见到糖果那样喜爱,一放学就扑在字帖上。父母是老一代插队支边青年,没有条件请家教,就连买字帖的钱也难凑齐。但家庭的清贫并没有泯灭他的天赋,反而更激起他学习的勇气。一次,就读的平望中心小学举办毛笔字比赛,13岁的韦小中出人意料地获得第一名。校长向他颁发了毛笔等奖品,韦小中高兴得像小鸟飞出鸟巢,练字劲头更足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凋零,古帖绝迹,新华书店只有少量当代书家字帖出售,这远远不能满足韦小中探索的好奇心。八十年代,苏州古旧书店陆续出售历代名家碑帖,韦小中利用星期天从平望赶到苏州,在古旧书店一泡就是半天,碑帖像不可抗拒的万有引力把他深深吸引。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各种法帖之间的笔划、结构、造型、运笔差别很大,如王羲之与钟繇、欧阳询与柳公权、赵孟頫与颜真卿……究竟以谁为楷模呢?

在只有数万人的小镇上,没有人回答得令他满意。韦小中像一头迷路的小鹿,不知从何处找到出路。“写自己喜欢的字。 ”韦小中想到了“对比法”。他把同一字、不同名家的写法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自己的审美,把最漂亮的字剪下来。分门别类地贴在自己设计的本子上。数月后,竟贴了厚厚的五大本。

集字本成了韦小中书法风格追求的梯航。他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没日没夜地心摹手追,化古为我,练就了一手“方严正大、字体丰润、笔力强健、超逸灵动”的晋唐正楷。直到前几年,他在书画刊物上看到,北宋书法家米芾也是用“萃字法”学习古人书法时,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韦小中与众不同的是,他从不学习当代人的书法,包括明清两代。在他看来,晋唐楷法在结构上比明清正楷更多一份古意。因为晋唐楷法由两汉隶书演变而来,重心沉稳而平和,字形偏扁,而明清馆阁体受仿宋体影响很大,结构缺古意,笔法不活泼。因此,韦小中的书法处处飘动着“晋唐遗风”。

    1982年,18岁的韦小中被分配到吴江物资局平望油库工作。一天上午,单位领导突然把他带到太浦河沿岸的油库外墙边,问他能否在墙上写2米见方的大字,内容是“油库重地、严禁烟火”等24个字安全标语。领导说,过两天吴江消防队、物资局领导要来检查工作。

    “我试试! ”吃过午饭,韦小中用一小片砖块,在墙上划好24个字的轮廓,然后拿起刷子挥舞起来,不到半天,2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耸立在太浦河边。消防队和局领导检查后,赞不绝口。当得知这些漂亮大字出自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之手时,更是啧啧称奇。

    油库领导开始器重韦小中,单位的环境布置、墙上的规章制度、油库总结材料的誊写统统包给了韦小中。好在韦小中是计量员,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班和下班前测量油罐储油的多少,实际工作量不大。每天除做好领导安排的抄写任务外,就是练书法。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揣摩每个字的间架结构,他感觉汉字的每笔每划都跳动着生命的火焰,发出音乐般的节律。他说,每练一个字,仿佛在与这个字进行心贴心的交流,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久违的朋友那样亲切。一次他为了写好“观”的最后一笔竟花去了一天时间。

买断工龄定居苏州

卖字为生陷入困境

    “韦小中字写得漂亮”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时,平望镇刮起经商之风,各种店铺如雨后春笋冒出来。韦小中上下班,总会被人叫住。写了一家又一家,画了一户又一户,无不受到老板赞赏。额外的收入使韦小中萌发了以写字为生的想法。

    1999年,单位转制,韦小中竟辞去刚任命不久的加油站站长职务,买断工龄,由国企中层干部变成了写字个体户。

    韦小中买断工龄后,首先想到的是到苏州发展,在他看来,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书学底蕴的古城苏州,才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韦小中举家迁居苏州。然而,面对这座陌生的城市,他却一筹莫展,苏州已进入电脑时代,他的写字才能已无用武之地,且父母退休金极低,难以维持一家人生活,年迈的父亲不得不外出找了看门工作。

    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像大山压在韦小中身上。在苏州工作的表姐劝他到吴中区一家卡通公司画卡通。韦小中虽然画过肖像画,但他不喜欢画卡通。苏州市书法协会的一位朋友前来劝他,一起教小孩练书法吧。苏州的书法家都在教小孩练毛笔字,一小时收费二三十元;并说,现在的书法家靠卖字为生?闻所未闻!

  韦小中说:“寒山寺、拙政园、虎丘山等上百家书画店,都在卖字画,证明市场很大,为什么不能试一试? ”朋友说:“卖字的都是名家,你一点名气也没有,卖给谁啊? ”

    朋友的忠告不啻是当头一棍。但固执的韦小中仍坚持要闯一闯书画市场。 2000年春节后,韦小中开始创作书法作品,然后由母亲背着大包小包到各家书画店推销。走了一家又一家,书画店老板见韦小中的书法非同一般,但没有名气,于是极力压低收购价。扣除成本,韦小中所剩无几。

    韦小中听说胥口有书画批发市场,母子俩赶去了解行情,一到批发部,韦小中惊呆了,这里的书法作品堆积如山,收购价只有二三元一幅,一百字左右的宋词书法三元,一首七绝唐诗一元,小条屏五角。

    这里的书画价格之低把韦小中的一腔热血降到了冰点:“看来靠写字吃饭真的太可怕了。”

    是坚持还是放弃?韦小中失眠了。他想到改行,打工或摆地摊。但他太热爱书法了,要他放下手中的笔,无异于要他性命。

    一番痛苦煎熬后,韦小中决定豁出去了。韦小中用楷书写出《心经》,以20元一幅投放给胥口经纪人。每天坚持写10幅,每幅260个字,一天要写2600个字,尽管很累,但为了生存,韦小中不得不从早写到晚。第一批几十幅销出后,经纪人来电话,有多少收多少。韦小中开始每幅涨5元,经纪人照收;过了一段时间,再涨5元,经纪人还是拿下,但需求量减少,要货时间变长。“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韦小中改写扇面,一天能写200张,每张5角,也能赚100元。并尝试着把小型张书法塑封起来,让母亲外出试销,在苏州火车站,居然能卖十几元一张,比写5角一张的扇面高出很多。

    尝到甜头后,韦母把这些作品背到上海城隍庙等地销售。精明的上海人看了韦小中的书法,就像收藏家在古玩市场上看到一块货真价实的宝石,心里羡慕不已,嘴上却说一般;其实,这是“司马昭之心”,目的是压低价格。上海商人先是代销,发现生意不错,马上来了个买断。韦母每星期都背着大包小包的书法作品赶往上海,由于长期奔波操劳,有次竟昏倒在上海火车站,不省人事,血压高达220。幸而得到站内好心人的急救,才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还有一次,母亲从无锡销售回来,已经到了家门口的公交站,突然身子一歪,倒了下来,所幸的是母亲脑子还算清醒,硬撑着回到了家。

看着年迈母亲为自己的作品东奔西跑,并落下病根,韦小中心里滴血了。“再也不能让母亲受苦了。 ”韦小中发誓要写出更精美的作品,让客人上门求购。

被聘省书画院特约书法家

作品在香港拍出高价

    2002年春,韦小中在书画报刊上看到“江苏省国画院面向全国聘请特约书画家”,立即写了三幅作品寄去。几个月后,该院来函请他去南京参加受聘仪式。韦小中激动得泪水直流。来苏3年,为了生存,一天要写几千字,还要背负“字匠”诨号。今天,省国画院不薄新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录取自己,说明这么多年来,自己的学艺之路没有走错。

    韦小中书法出现转机是在一次香港拍卖会上。 2005年春,与韦小中有一面之缘的收藏家由好信先生从珠海打来电话,称香港富得拍卖公司推荐了韦小中作品,认为其楷书功底扎实,具有潜在市场价值,可以写几幅试试。韦小中不敢相信自己的作品能在香港市场上拍卖,只写了《朱子家训》和《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两幅作品寄去。 4月初,韦小中收到一本香港富得拍卖图录。自己的名字竟出现在书画家索引上,与于右任、林散之、启功等当今书画家齐名。只是拍卖行将他的年龄写大了10岁。原来,由好信先生怕年纪太轻会被认为风格不够成熟,故加了10岁。即使被加了10岁,韦小中也是拍卖名录中年龄最小的书法家。

    出乎韦小中意料的是,《朱子家训》成交价3800港元;另一幅成交价3000港元,均比原起拍价高出一倍多。韦小中收到拍卖行汇来的钱后,高兴得心花怒放。同年7月,香港拍卖公司再邀韦小中参拍,一幅《前赤壁赋》拍得2400港元,一幅《出师表》拍出1800港元。

    韦小中终于冲出书画低端市场,进入高端艺术品殿堂。

作品不愁没有销路

墨宝成为亮丽景观

    韦小中的名气像涟漪一样扩散,有些经销商开始包销其作品,更有甚者“先付款再拿货”。韦小中再也不愁书法作品没有销路。

    一天,一位熟人来找韦小中,拿出一篇宋代文学家曹勋的《六和塔记》,请他用正楷书写,并称是受园林设计部门委托,作品要刻在黄杨木上,陈列在杭州六和塔开化寺。

    韦小中小时候曾随母亲游览过六和塔,后来又在小说中读到鲁智深、武松等英雄好汉出家六和塔,打心里崇拜这一神圣的寺庙。“我每一笔都是用心来书写,生怕出现不到位的地方。 ”韦小中昼夜笔耕,1700多个字一气呵成。六和塔的法师看了无不击掌称妙。如今,这幅雕刻在黄杨木上的书法作品已成为这座千年古刹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韦小中成功为六和塔书写碑记,在苏州宗教界引起不小震动。苏州市道教协会副会长、玄妙观住持薄建华道长打心眼里钦佩这位后生。一天,他拿出10副对联内容,对韦小中说,受香港黄大仙庙委托,邀请苏州书法家每人写一副对联,你的字很适合庙堂布置,可以写两副。韦小中爽快地答应下来,写了关帝庙和观音殿两副联。香港方面收悉后,称赞韦小中书法出众,写得最好。

    此时,正在筹建苏州玉皇宫的住持韩晓东道长找到韦小中,请他书写新建玉皇宫碑记。没过几天,韩道长又拿来乾隆登穹窿山的诗赋和几幅碑刻拓片,要求韦小中临摹乾隆书法。原来,穹窿山重建上真观,管理处希望能恢复乾隆御笔景观。可惜的是,这些御碑、匾额已荡然无存。

    韦小中没有接触过乾隆书法,对他而言,显然是个大难题。他仔细研究乾隆晚年书法,反复临摹其字型结构,深刻领悟运笔特点,一字一字攻关.。经过一番精学苦练,终于书成。韩道长和穹窿山管理处的领导认为文字气脉融会贯通,笔笔老到,仿佛乾隆再世。

    韦小中仿乾隆御笔的“朝天门”石牌,“揽奇挹爽”匾额,“登高祈福玄门修善果,入胜敬香圣境敞琳宫”对联等,如今已耸立在上真观之巅。游客到此,无不驻足仰望“圣上”墨宝。

    磨尽苦水墨香来。韦小中顶着世俗偏见和生存压力,艰难地跋涉在书法道路上,成为靠写字谋生的职业书法家。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