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张雷:一盏苏灯一生情——记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灯传承人汪筱文
【发布日期:2011/8/28】【作者: 张雷 】【来源: 姑苏晚报2011年8月14日第28版“知道.人物” 】【阅读次数:3542】【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汪筱文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民间艺术家,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在48年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为苏灯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作出了自已毕生的精力,被认定为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苏灯由来

 

   苏州灯彩,史称“苏灯”。它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宋代苏州灯景之盛已不逊于汴京。苏州灯彩在宋代形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据《苏州府志》记载:南宋乾道癸已和咸淳戊辰,都是闰正月,苏州百姓曾两度重庆元宵。《石湖乐府序》中说:“吴中风俗,尤竞上元,前一月已卖灯,谓之灯市。”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云:“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上元赏灯风俗的盛行,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官邸 、私宅陈设布置的需要,促进了苏州灯彩工艺的发展。

据《乾淳岁时》记载:“灯品之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又称:“禁中元宵张灯,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足见当时苏州灯彩制作技艺已成为全国各地灯彩的佼佼者。

明清时期,苏州灯彩更加丰富多彩,特别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和明代“吴门画派”艺术的影响下,逐步形成自已的独特艺术风格。苏灯融扎糊、剪纸、绘画、装饰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以亭、台、楼、阁为主要造型,结合中国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加上五彩缤纷的套色剪纸,独具一格,绕有情趣。当时苏州的灯节盛况空前。节前数日,街市就有灯卖,如有龙灯、马灯、谜灯、狮子灯、莲花灯、明角灯以及荷花灯、栀子灯、葡萄灯、走马灯、栅子灯等。吴趋坊、西中市、吊桥、南濠街一带,灯市蜿蜒十数里,悬挂的各种灯彩不但供人观赏,也可出售。开市之日,商贾云集,勋臣权贵、官宦豪门,还租用街楼搭起的氍毹帘幕,作为眷属们观灯的所在。夜则燃灯,击锣鼓,辉煌火树,金鼓达旦,称为闹元宵。那时城开不夜,月丽中天,红男绿女,倾城出游,一派热闹景象。在农村,村民们迎土地神,联结百千盏灯笼,以迎神而祈水泽,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灯市、灯社、灯谜、灯游、灯宴、竞灯等也极为活跃。当时,制灯店铺主要集中在阊门一带。

解放前夕,由于战乱频频,民不聊生,一直兴盛的灯彩业逐渐萎缩,苏州城内的制灯店铺仅剩三十多家,且只靠制作殡葬用的纸扎冥器苟延残喘。解放以后,每逢庆祝节日,各机关、团体、商店门口张灯结彩,苏州灯业才有所复苏。1951年,全市有灯彩店铺28家。1956年成立了新艺灯彩合作社,后又并入苏州民间工艺厂,建立灯彩车间,职工近40人。此间,在拙政园、网师园和南京玄武湖及北京等地多次举办苏州灯展。1959年在全国花灯比赛中,苏州的《亭台楼阁灯》以造型优美、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被一致评为全国第一,再次正式命名为“苏灯”。苏灯因此而誉满神州,名扬国内外。2008年苏州灯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勤奋学艺  

           

 汪筱文,1946年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喜欢看书,尤其是绘画和劳作(手工折纸),成绩出众,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1963年,他进苏州民间工艺厂,先后师从著名民间艺术家周公度、画家沈彬如、苏灯艺术家吴仁昌等学艺,在老一辈画家和工艺家的精心传授下,学艺进步很快,创意制作的民间工艺摆件《浣扇》,造型优美、扇面色彩明快、立体感强。他采用通草堆(画)工艺技法,既有工笔国画的神韵,又有通草特殊质地的艺术效果,美不胜收。师傅周公度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他百倍看好,给予指导。他刻苦学习剪纸技艺,很快入门,无论是花鸟、山水等图案,都剪得像模像样,代表作品有《百花齐放》、《凤穿牡丹》和《拙政园》、《虎丘》、《留园》等,构图饱满,层次清晰,多次参加展览,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这为之后制作苏灯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年后,小汪又主动向厂方提出要学习制作灯彩,很快得到了厂方的批准,就拜著名苏灯艺人吴仁昌为师,专攻苏灯制作,起初学扎一些简单的荷花灯、兔子灯之类的灯彩,后与师傅共同制作灯彩,第一盏与师傅合作完成并参展的灯是《过桥落蓬灯》,作品运用苏灯传统技艺,反映城乡水陆交通的繁荣景象,尤其是帆船运行到桥洞时船蓬能自动降落升起,别出心裁,饶有情趣。1965年国庆节,作品在苏州拙政园首届举办的盛大“苏州灯会”上亮相,就受到广大民众的赞扬。接着,在师傅悉心指导下,他又独立制作了第二盏大型《花篮灯》,直径120厘米、高120厘米,作品制作精巧,造型典雅,配上灯光,各种异草异花光彩夺目,作品参加苏州市举办的“四新展览会”上荣获二等奖。《亭台楼阁灯》是汪筱文最喜欢制作的灯。这种灯的造型犹如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亭台楼阁,结构巧妙,色彩丰富,雅致秀丽。灯内配上中国画的山水、人物、走兽、花鸟等图案,运用五彩缤纷的套色剪纸,集中体现了江南水乡民间艺术风味。如走马灯,远看,亭台碧瓦飞檐,楼台气势非凡;近看,晶莹的灯壁上彩绘人物、山水、花鸟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丝绢衣泥人循环展现,静和美的外型、亮和动的内在,和谐地融于一盏灯彩之中,饶有情趣,美不胜收。苏州人称这种走马灯为“又来哉”灯,可称得上彩灯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多次展出,连连获奖。1964年,汪筱文荣获苏州市工艺美术系统“先进个人”称号;1965年又被评为工艺系统“技艺单项能手”,成为一名苏州工艺美术系统青年学徒的佼佼者。

满师后,汪筱文不满足现有的成绩,再接再厉刻苦钻研灯彩技艺。他又向著名制灯老艺人吕泉福、杨锦昌、章仲甫学习,吸收他们的制灯特长,从而全面掌握了苏灯制作技巧,并把多年来制作灯彩的经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总结出一套使灯彩更加鲜艳夺目,造型更加优美的制灯秘诀:苏灯“精、美、细、巧、雅”的艺术特点,关键是“比例得当、黄金分割”,顶、中、低为“三七”、“四六”;圆、方造型比例为12;还有“四时”、“五方”、“六合”、“八和”即:“四时”(春夏秋冬),“五方”(东西南北中),“六合”(和和合合),“八和”(和谐、协调),以及“体面有疏”等。

1968年,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在南京落成时的喜讯传来,汪筱文与灯彩艺人通力合作制成一盏长达二米多长的《南京长江大桥灯》,并在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内陈列展出,倍受人们的青睐。1972年和1979年,汪筱文又制作了一批精美绝伦的苏灯《龙船灯》、《五谷丰收灯》、《三打白骨精》等,先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和苏州网师园展出,一片灯火辉煌,受到各地同行好评和群众的赞扬。

                   

创新之路 

 

20世纪80年代,汪筱文担任了苏州民间工艺厂苏灯车间主任。他积极研发,大胆创新,首创了“绢衣泥人”——动态人物组合景灯彩,成为第二代苏州灯彩创始人。他先后创作设计、制作的苏灯第二代新作品,既有传统苏灯艺术风格,又融合了时代特色。如代表作品《龙船灯》,运用苏灯传统技艺的剪纸、绘画、扎装、糊裱等工艺手段,加之电动装置的巧妙结合,插上电源,龙船的舱外两旁,数十个电动人物,齐心协力,竞划船桨,舱内的人物,敲锣打鼓,吹箫奏乐,喜气洋洋,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喜庆景象,使人看了,兴味无穷。又如人物灯《七品芝麻官》,“芝麻官”身穿大红袍,脸上涂着白鼻子,扭动电源开关,他立即转动脖子、眼珠、摇动扇子,身子上下窜动,活象真人一般,栩栩如生。再如戏曲灯《张生跳粉墙》,取材“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灯彩吸收了苏州园林、亭台楼阁的特点,整个灯彩就是完整的戏剧场面,莺莺操琴时再配上录好的音响效果,形象逼真,妙趣横生。还有《水漫金山灯》,在三立方米的容积内,老法海身披袈裟站在金山寺上,青蛇、白蛇挥舞宝剑立在波涛之中,电钮一开,波涛汹涌澎湃,一些虾兵、蟹将也都前来助战,真是一场热闹的戏剧场面。这些第二代苏灯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60余次,深受中外观众的喜爱。

 

硕果累累

 

汪筱文热爱苏灯艺术,钟情于苏灯制作,他不停留在原有苏灯的传统基础上,而是不断创新,花样出奇,富有新意。1987年,他与广州市东方乐园联合开发了《古灯奇观》大型游乐项目。他设计制作的大型、巨型动态人物组合景灯彩,集灯彩艺术、电影艺术、舞台艺术和科学技术于一炉,造型优美,灯饰华丽,玲珑精巧,富有时代感。有电动人物灯《孙悟空》、《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福禄寿三星》《宝黛读西厢》等共28组。其中《八仙过海》为巨型动态人物灯组,全长14.5米,高4.5米,深3.5米,比真舞台还大,通过电控装置,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等八仙在滚滚波涛中各显神通,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还有电动声控彩灯《百鸟朝凤》、《百花仙子》,五光十色、光彩夺目,美不胜收。时任中央领导的薄一波参观后赞叹不已,亲笔挥毫题了“江南灯彩好,苏州灯王妙”十个大字,赞美苏州灯彩,赞扬制灯技艺人员。这个项目从1987年至1991年整整化了四年时间圆满完成,填补了国内游乐项目的空白,并得到迪斯尼游乐协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在36个东方乐园大型游乐项目中,《古灯奇观》项目群众欢迎度列前五位。

1990年,汪筱文又精心设计、制作了一批绢衣动态人物灯彩《济公磨豆腐》、《红楼梦》等,参加了由中国驻华大使馆和在泰国的华人社团联合举办的苏州灯展。同年10月,苏州灯展在泰国曼谷展出期间,泰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观看了苏州民间工艺厂艺术家们制作的千恣百态、五光十色的艺术彩灯,特别对各种造型巧妙、形态逼真的绢衣人所表现的中国典故,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公主观灯赏彩后说:“中国灯彩太妙了!”同时还收藏了一盏《亭台楼阁灯》。

进入21世纪,汪筱文在传统苏灯艺术的基础上又大胆探索、不断改革,把苏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龙灯是历史悠久、全国流行的民间灯彩,在人们心目中,龙是呼风唤雨、驱灾除害的美好象征。2004年,在盘门景区举办的苏州国际旅游节上,汪筱文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的大型彩灯《双龙戏珠》,作品总长30米,双龙的长度为每条12米,龙头、龙身、龙尾,造型精美华丽,晚上龙内龙外大小彩灯一齐点燃,十分宏伟壮观。既为广大群众欢喜,又受到了时任市长的赞扬。2005年,他又通过反复研究,从设计草图到制作小样,并运用传统苏灯制作技艺,放大了灯彩体量、灯光的强度变亮,动作幅度的加大等制灯元素,成功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大型彩船《西施浣纱》,入选2005年苏州市第八届国际旅游节彩船巡游,并获得最佳奖。2006年的《吴女采莲》、2007年的《鸳鸯戏水八仙》、2008年的《东山碧螺春号》、2010年的《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等,他先后设计制作的彩船都入选苏州国际旅游节彩船巡游活动,并连连获奖。这种“水上彩船”深受人们的喜爱,为节庆活动增添了光彩,被称为“流动灯彩”。

 

保护传承

 

灯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州灯彩已成为中国灯彩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与民族审美情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当今苏州民间工艺厂已停产,而制作灯彩的老艺人年事已高,有的已不在人世。目前民间虽有几家制作苏灯店,但制灯高手却廖廖无几,灯彩制作技艺面临后继无人。

为抢救、保护、传承苏州灯彩。在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的悉心关怀下,苏灯传承人汪筱文已在苏州山塘街开设了彩灯总汇(工作室),与女儿、女婿开始着手搜集、整理苏州灯彩资料,并进行汇编工作;挖掘明代已失传的苏州灯彩资料,进行复制;还以课徒授艺的方法,先后在朴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彩灯传习所和苏州振华中学苏州灯彩艺术班,培养苏州灯彩制作接班人;同时还积极参与各类民间民俗节日活动,制作更多更美的灯彩,展示苏灯艺术的魅力,从而扩大苏灯知名度。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