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张银龙:昆山民歌王唐小妹
【发布日期:2011/6/9】【作者: 张银龙 】【来源: 昆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2193】【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80高龄的唐小妹登台演唱

 

六月的江南,生机勃发。周市镇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在尉州广场隆重举行。夜晚,广场上灯火辉煌,文艺演出如火如荼。一曲《划龙船》把台下的观众牢牢吸引住了,演唱的正是昆山的民歌王唐小妹。尽管已经八十挂零,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她唱民歌,没有伴奏,不用陪舞;低音宛转自如,高音响亮清脆;浓浓的乡音凝聚着浓浓的乡情,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原生态!

昆山民歌王唐小妹,在苏南一带小有名气。2007年举办的“苏州民间阳澄湖蟹文化节”上,唐小妹受到了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的专访。昆山民歌王唐小妹走进央视,这是昆山人的骄傲。她从十四五岁开始唱山歌,从田头唱到会堂,从村里唱到乡里,又从乡里唱到市里,现在唱到了中央台,成了名副其实的“民歌王”。

唐小妹唱过多少民歌,难以统计;她自己也说不上个准数。笔者翻开《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文艺卷(昆山民歌)》,标明“唐小妹唱”的民歌有二十首之多。

唐小妹是城隍潭人,她家祖祖辈辈喝的是城隍潭水。江南水乡方圆几十里数城隍潭的水最清。这里潭溇相连、荡湾相接、湖泽相通、河泾相结,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眼下,昆山正计划把它开劈为湿地公园。正是这珍珠一样发亮、翡翠一样透明、云烟一样飘逸的潭水孕育了能歌善唱的城隍潭人。

唐小妹从十多岁起跟着大人干活,边听边琢磨唱山歌。聪敏伶俐加上嗓音嘹亮,无师自通,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几首。一次,干活空隙, 隔壁田里有人挑战。唐小妹情不自禁拉开嗓子就唱,刚唱完一小曲,就把对方给镇住了,对方急着打听她的名字。“唐小妹”这三个字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从此却几乎是一夜之间在山野民间传开。那时,乡间常常要“对歌”;从此以后,只要有唐小妹在场对歌,对方必输无疑。在不少的时候,对方一听是与唐小妹“对歌”,往往立即鸣金收兵,改为洗耳倾听。

刚解放时,唐小妹唱《十八相送》里的祝英台。1954年她主唱的民歌被省里下来的文化工作者费克、路行等收录整理存档,并传唱到了南京。“大跃进”时她被苏州临时抽调去参加“文艺展演”,盛况空前,观众如潮;从此名扬遐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歌被“样板戏”取代,公开的表演是没有了;但是农民爱唱爱听,这块热土离不开民歌,田头村口,民歌依然嘹亮。八十年代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昆山文化馆收集整理昆山民歌,人们如同发现了一颗埋没在沙里的珍珠;从此,隔三差五地有人找到唐小妹,时不时地邀请她去献歌:苏州、常熟、太仓……一路唱来,一路掌声。2010年,她参加“苏州民间阳澄湖蟹文化节”演出,跨入耄耋之年的她歌喉依然不减当年;立即被央视主持人看上,作了现场采访。和唐小妹聊“喊山歌”,那可是打开了话匣子。说着说着,她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边聊边唱,话题从《十八相送》到《搭凉篷》,又到《庵堂相会》……说到扮“梁祝”用报纸糊衣服、用花纸做帽子时,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聊得最多的自然是《划龙船》。十几岁开始跟人学唱民歌,唱得最拿手的就是《划龙船》。有一次到苏州中山堂演唱,前面的几台戏,要行头有行头;胡琴、三弦、琵琶,派头十足。下面的观众几千,看了心里“吓势势”。而当她们两个农民打扮的拉开嗓子清唱:“拨开(仔格)船头摆开(仔格)梢,划起(仔)龙船唱山(仔格)歌……”场下立刻鸦雀无声。一曲《划龙船》唱罢,掌声雷动。20108月,她把龙船“划”到了“千灯大唐文化节”。说到这,她马上唱起当天自编自唱的山歌:“木犀花开香又香,三十年来大变样,千灯大唐喜洋洋,划龙船阿姐心欢唱。”那神情,几分的自信加上几分的得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农村大娘,能配合形势切合实际,现场编出这样的歌词,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2010127苏州市民协副主席林锡旦、戴德林;顾问卢群、韩永康、柯继承;秘书长诸家瑜等民间文艺家来到周市镇开展昆北民歌调研,与昆山民歌王唐小妹以及她的歌友、徒弟们,进行了“零距离”交流。大家一落座就攀谈起民歌。据唐小妹介绍,在文革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城隍潭村的村民几乎人人会“喊山歌”,个个会“唱山歌”。一说到“喊山歌”,她们的眼里就放出光芒。断断续续的回忆,时不时地唱上几句。坐着唱是“唱山歌”;干活时唱那叫“喊山歌”,大多数情况下是“喊山歌”。一字之差,恰恰表现了这里的农民勤劳朴实,这里的民歌粗狂豪放。“叫我唱歌我就来唱歌”,“低田种在太湖梢,吃仔饭来喊山歌”。农闲时唱,干活时唱,赶路时唱,乘凉时唱;“耘稻要喊耘稻歌”,“莳秧要唱莳秧歌” ,“弹断综弦丝线接,四句(头)山歌接连牵”,一到传统节日,那就唱得更来劲。说着说着,唐小妹和她的老搭档王凤英情不自禁唱了起来。这边唱:“啥格开花开得高,啥格开花开到梢,啥格开花会长刺,啥格开花会长毛?”那边应;“芦柴开花开得高,芝麻开花开到梢,茄子开花会长刺,冬瓜开花会长毛。”从《等郎五更》到《搭凉棚》,还有《皇蜜露》、《田中娘子》……大家聆听到了世界上最纯朴“山歌”。

2004年,唐小妹的家从城隍潭拆迁到了市北村,那是一幢三大开间的连体别墅。走进中堂,墙上挂着一块横匾,上面四个大字:“平安是福”。看得出这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她是农村老干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为唐小妹的能歌善舞,见过世面,她被推举为大队第一任妇女主任,工作出色,人缘挺好。后来因为家庭出身的历史问题,才离开了干部队伍。她兴奋地告诉我,现在政府也发给她农村干部退休金。尽管数额不大,但是唐小妹很看重:“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我问:“这样的一段生活,你是否有点怨?”她爽快地回答:“一点也不怨,你看看,我现在啥都不缺,吃的穿的用的,啥都有。儿子争气,媳妇孝顺,孙子辈三对小夫妻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2006年,唐小妹因为“脑血管阻塞”住院治疗,医生初定要她治疗12天以上再出院,可她住了不满10天就回家了,凭着对生活的信心和达观的态度,战胜了病魔。她说:有了不开心的事要放得下,唱上两首民歌就什么都忘了。

“唱唱山歌散散心,人人话我是快活人。”她的心境,一如这原生态的城隍潭水——镜子般平、净、透亮!

唐小妹在辅导村文艺队员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