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苏州市历代知名民间艺人名录•文化用具
【发布日期:2010/10/27】【作者: 管理员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3957】【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湖 笔

  俞处士 宋代苏州笔工。造笔精致,甲于吴中。颇能书,喜搜集碑帖,平日节衣缩食,购买古碑法书,家中收藏不少善本。

  陆用之 明代苏州笔工。原籍吴兴,迁居娄江。精于制笔,其技艺不在冯应科之下。

  顾秀岩 明代苏州笔工。陆用之外甥,继承了舅父的制笔技艺。

  张 蒙 明代苏州笔工。顾秀岩外甥,制笔技艺得到顾秀岩的真传。当时漳州、泉州、广州、海州等地的商船来苏,都出高价购买张蒙制造的毛笔。文人孙大雅作过《赠笔生张蒙序》的文章。

  周虎臣 清代著名笔工。原籍江西临川。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来苏,开设周虎臣笔墨庄。同治元年(1862年)他的后裔到上海,在南市兴盛街设立周虎臣笔墨庄上海分店,总店和作坊仍在苏州。后将总店移往上海。周虎臣笔墨庄在苏州有一百七十年以上历史。

  钱葆初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苏州制笔名手。(见顾震涛《吴门表隐》)

  沈望云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苏州制笔名手。(见顾震涛《吴门表隐》)

  制 墨
  曹 氏 制墨名家曹素功后裔由安徽迁居苏州,开出曹素功墨庄。著名人士于右任、梅兰芳等均在曹素功墨庄定版制墨。
  胡 氏 光绪年间安徽休宁人胡开文的后裔迁居苏州,开设胡开文墨庄,所制之墨行销全国,颇有声誉。

  笺 纸
  颜方叔 南宋时苏州人。所制笺纸有杏黄、露桃红、天水碧等色,在纸面上砑出花竹、麟羽、山林、人物等形象等,精妙如画。
  费新我 (1905-1992),原名省吾,字立千,号立斋。浙江湖州人。书画家。上世纪50年代曾为桃花木刻年画社题过桃花坞笺谱题签。

  制 砚

  顾道人 清康熙年间吴县人,工制砚。后把制砚技艺传给儿子顾圣之(见《江南通志》、朱象贤《闻见偶录》)。

  顾圣之 字德邻,顾道人儿子,人称小道人。 因幼年读书没有成就,便继承父业,专攻琢砚。顾圣之制砚皆仿古式,朴雅可玩。他的手艺极精,不但端石、龙尾石等在他的镌凿下成为良砚,就是苏州城外村出产的普通石头,经他镂制一番,也成为好砚。顾圣之曾说:刀法于整齐处易工,于不整齐处理难明。顾圣之还好吟诗,有诗稿藏于家。

  顾启明 顾圣之的儿子,继承了顾家祖传的琢砚技艺,善制砚。惜英年早逝。

  顾二娘 清康熙年间苏州琢砚名家。娘家姓邹,亦作顾亲娘、顾青娘,顾启明之妻,顾启明去世后,顾家祖传的琢砚技艺由顾二娘继承下来。顾二娘独擅其艺二十余年,名闻朝野。她制作的砚台,温雅之中兼有华美。福建人黄莘田,在广东做官得到一些端石带到了苏州,特请顾二娘琢制成砚,选择最好的十方珍藏家中,将书房命名为十砚斋。 顾二娘制砚非端州老坑出的上好石料不肯动手。据说顾二娘对辨别石料有一种特殊本领,她用鞋尖踢一下石头,就能知道这块石料质量的高低。也有人说顾二娘踏一下转轳的绳,就能知道这块石料的质量了。顾二娘说:砚系一石琢成,必圆活而肥润,方见镌琢之巧,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

  顾公望 清康熙年间苏州琢砚艺人。本姓邹,顾二娘内侄,后来做了顾二娘的养子,继承了顾家祖传的琢砚技艺。顾公望曾被朝廷召进皇宫中琢砚。顾公望也没有后代,去世后,顾家祖传的琢砚技艺便失传了。

  王岫君 江南人,清初琢砚名手,被推为江南第一。据阮葵生《茶余客话》称:王幼君,吴门人,擅琢砚,名闻朝野。幼君或即岫君。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方王岫君所制山水砚,利用原石凹凸嵚奇的自然形态加以雕琢,两面均作山水图景,构图颇具匠心。

  王子若 (1788-1841)初名应绶,改名口申,字子若,太仓人。著名画家王原祁的玄孙。曾在苏州以卖画为生,与王学浩齐名。山水苍劲得家传,兼擅篆隶,精铁笔,曾为万廉山太守缩摹百二十汉碑于砚背,镌刻极精,后代宿迁王惜庵刻《南阜砚史》,用了三年时间只刻了一半,王子若就因咯血去世。

  佛长祖 清末辽宁人。吴大澂帐下武官,吴大澂罢官回江南,带佛长祖到苏州。佛长祖曾为吴大澂刻过石鼓文端砚。他刻的缩本《金石图录》、《说文》等皆不失神韵。

  陈端友 (1891-1959)名介,字介持,原籍常熟。15岁进张太平碑帖店。张系雕刻名手,陈端友拜张太平为师学习雕刻技艺。张去世后,陈端友到上海,参加吴昌硕等组织的题襟馆书画会,与书画家观摩切磋,技艺大进。解放后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为人耿介,终身未娶。陈端友琢制的砚台精工巧妙,形神自然,有时不惜用几年时间反复琢磨,还自制砚盒,力求形制相配。陈端友的名作有瓜砚、笋砚、龟砚、古钱砚、松菌砚、田螺砚、竹节砚、海天入浴砚等。

  国画颜料

  姜 某 明末清初苏州画家。他的先辈姜图香,是明末进士,住苏州城内吴县县衙前。姜某擅制国画颜料,艺林传誉,远近争求。他的子孙继承了姜某的独特技艺,在家中制造国画颜料公开出售。乾隆年间,开始在阊门内东中市都亭桥设立店铺,名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店,(思序堂是姜家的堂号)清末,将店盘给外姓经营,但仍用姜思序堂店名,至今未变。

  薛文卿 原是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店艺徒,掌握制作各种国画颜料的技术。清末,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店盘给外姓经营时,薛文卿继续留在店里工作。民国元年,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店由姜氏后裔手中转归薛文卿与徐、吴三家合股经营,薛文卿是股东之一。

  薛庚耀 (1904-1990)薛文卿之子,21岁进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店,第二年便继承父业,担任该店经理。1956年合作化,改名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生产合作小组,薛庚耀任组长,后改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生产合作社, 薛庚耀任主任。薛庚耀一生从事国画颜料制作,熟悉各种颜料的材料出处、性能和调制方法,并掌握泥金技术。他曾总结制造国画颜料的经验,归纳为十大要诀。薛庚耀曾当选为苏州市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苏州市政协第四、第五、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朱玉如 (1911-1968)江苏苏州人。二十岁进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店做工人,能制作各种国画颜料、泥金,擅长煎色。1961年困难时 期享受国家给予工艺美术艺人的特需供应。

  版刻图书

  王 琪 宋代人,校刻《杜工部集》。
  崔法珍 女,系断臂尼姑。金皇统九年(1149)募缘而刻《法苑珠林》。
  顾元庆 设大石山房,所刻书籍十分精到,刻《顾氏四十家文房小说》, 自明正德十二年(1517)至嘉靖十一年(1532),历时十六年才竣工。
  袁 氏 吴郡(今苏州)人。明嘉靖十四年刻《世说新语》。
  毛 晋 (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晋,号潜斋。明代常熟人。建汲古阁以储书,藏书八千九百余册。亦自编著书、刻书。家有印匠二十余人,自天启始刻至清顺治初,成书六百多种,为刻书巨擘。
  沈辨之 (与文)明代苏州人,住三多巷。刻《诗外传》。
  王延喆 清代苏州人。花二年时间刻《史记》,雕镂校勘无不精到,被称为复宋最佳本。
  黄鲁、吴元恭、顾春、郭云鹏、黄省曾 均为刻书名家。
  黄丕烈 清苏州人。刻宋严州本《论语音义》、《仪礼郑注》。
  汪中影 清苏州人。刻《春秋公羊解诂》。
  沈 氏 清苏州人。刻《薛涛诗稿》。
  彭 氏 清苏州人。刻《论孟注疏》。

  剧装戏具

  任再昌 (1903-1965)苏州人。14岁拜吴宜坤为师,专习戏衣绘花,23岁满师,24岁自己开设作坊,代苏、锡、常各地戏衣店加工戏衣绘花,经十年努力成为戏衣业一致公认的戏衣绘花高手。他所设计的戏衣花样,图案花纹细致,结构严谨,布局匀称,在同行中首屈一指,有青出于蓝之誉。1951年参加苏州绘花集体工场,1956年参加苏州市戏衣生产合作社,1957年出席 全国工艺美术艺人第一次代表会议。历年创作的纸样多至数百种,惜在文革中全部被焚毁。

  李鸿林 (1891-1966)原籍江苏丹徒。1907年来苏州,入杨恒盛戏衣店为学徒,师父是店主杨鉴卿。学艺二年后由师父派往杨恒盛戏衣店北京分店工作。20岁满师后自己独立经营,开设李鸿昌戏衣店,曾因火灾及亏损两度停业,即代人加工成合戏衣及发放绣片。解放后, 李鸿昌戏衣店有职工20人。1956年参加苏州市戏衣生产合作社,李鸿林负责戏衣式样设计工作。李鸿林熟悉京、昆、越、粤、楚、淮、汉、赣等各剧种对戏衣的要求,擅长戏衣的式样造型设计,能按各剧种的不同要求来设计各种戏剧服装,并能熟练裁剪、放绣、 配色、成合等工艺。1960年李鸿林编绘《苏州戏剧服装的式样和裁剪技法》六册,惜于文革中被付之一炬。生前所授艺徒十余人,技艺较高的有颜保根、孙德斌、朱永堂等。

  韩澄泉 (1893-1976)苏州人。韩家祖传以制作戏剧盔帽为业。韩澄泉自幼随父学艺,继承祖业。1956年参加苏州市戏衣生产合作社后转到苏州剧装戏具厂。韩澄泉不仅精于制作道巾、盔帽,且擅长制作加官脸、财神脸、魁星脸等各式面具,造型富有传统特色。1956年与老艺人沈云卿合作制作了一批失传已久的昆曲传统盔帽式样,惜于文革中被焚毁。

  民族乐器

  张寄修 明代苏州制琴名手。张岱《陶庵梦亿》中称张寄修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范昆白 明代苏州制三弦名手。见张岱《陶庵梦亿》。

  周启兰、钱君达、张玉成 清康熙年间苏州制造民族乐器的艺人。康熙五十二年( 1713 ),苏州织造李煦奉旨征集制乐器工匠高手去北京为宫廷制造乐器,李煦找到周启兰,周启兰虽然技艺很高,但因年迈体弱无法进京,便由周启兰推荐了钱君达、张玉成二人,应召进京,在宫中制笛。

  吕殿扬 清朝初年苏州制造乐器的名师。家住在苏州半塘,扬琴是他创制的。见顾禄《桐桥倚棹录》。

  周兰所 清道光年间苏州制造民族乐器的艺人。他制造的曲笛还有一支保存至今,现藏福建省东山县文化馆。这支曲笛长65厘米,口径2.2厘米。笛的两端用牛骨镶制,笛上刻有真周兰所四字。

  方裕庭 (1885-1977) 祖籍浙江绍兴。自幼学习制作琴弦,1934年继承父业自己经营弦线作坊。 1937年国内制作古琴弦人亡艺绝,上海古琴家吴景略找到方裕庭,要求方裕庭试制古琴弦,由吴景略提供资料并进行指导,方裕庭经过五六年的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成为全国仅他一人制作古琴弦。吴景略是今虞琴社的创始人,为了纪念吴景略,方裕庭把自制的古琴弦命名为今虞琴弦195512月,方裕庭参加了苏州市雕刻工艺生产合作社,并单独成立古琴弦生产小组,专门制作古琴弦,并培养艺徒。后并入苏州民族乐器厂。他连续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苏州市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方裕庭生前著有《断而复续的古琴弦》一文,载1963年出版的《苏州工艺美术》。

  唐寅昌 (1904-1978) 原籍江苏无锡。13岁学习点笙,满师后在无锡自营乐器店。195111月迁到苏州在汤家巷31号开设乐器作坊。 195412月参加苏州市乐器生产合社,后转到民族乐器厂。唐寅昌长期从事点笙、笛箫定音工作,以听音准确著称。1973年退休。所授弟子有沈德庆、邹叙生、周筱楠、陆福言等。

  周荣庭 (?-1975)原籍江苏无锡玉祁镇。1923年学制笙,1926年到常熟周万兴乐器店制笙,1928年到苏州周万春乐器店工作,由周荣庭掌管。其时,他向江南丝竹名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和琵琶演奏艺术,更有利于乐器制作。他制作的回纹头二胡不仅音色美,外形也美观大方,深受二胡演奏家陆修棠、项学臣、程午加等人赞赏。1937年他制作的老红木二节三弦、龙头二胡、红木月琴等乐器由吴县商会征集参加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此后,周万春乐器店成为苏州乐器业中的佼佼者,驰名苏、浙、沪。评弹界均乐于使用周万春乐器店的产品,有一演员曾编写一段开篇专门为它宣传,名噪一时。周万春乐器店原在景德路56号,作坊在杀猪弄20号。1954年周荣庭参加苏州乐器生产合作社后,长期从事琵琶排品(校音)、点笙等技术工作。后任苏州民族乐器厂技术科科长,直到退休。他的弟子王瑞泉为苏州民族乐器一厂高级工艺美术师,现已退休。

  邱耀清 (1911-1985)原籍江苏武进。1939年到苏州学制响器(锣、钹、唢呐等铜乐器)。1955年参加苏州响器生产合作社,后转到苏州民族乐器三厂。邱耀清所制响器,多次在全国评比中领先,为苏州响器赢得了荣誉。邱耀清定音的苏锣(中堂京锣)曾在全国评比中获得第一,1966年全国评比时苏锣也名列前茅,1982年在邱耀清指导下制作的武锣、水钗、苏锣被轻工业部评为全国优质产品。20世纪60年代,邱耀清得到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程午加教授的指导,试制了舟山锣、云锣等定调响器,受到各音乐、歌舞团体的欢迎。1962年邱耀清在中央广播文工团姚文林的合作下,试制了我国古代乐器编钟。1975年、1984年又先后试制了h62h68扁、圆两式编钟。1984年邱耀清指导试制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系列编铓(一套32只)获得苏州市科技发明三等奖。

  万桂卿 (?-1965) 原籍浙江绍兴。起初在上海以制鼓为业,1949年以前来到苏州,在吴趋坊中兴乐器店做师傅,后参加苏州乐器生产合作社。万桂卿是苏州制鼓好手,技术全面,从制鼓腔到蒙皮都自己一人完成。他所制造的鼓在同行中公认为质量最佳。

  邵满生 (?-1967) 在合作化之前开设邵正兴乐器店,专门制鼓,带两名学徒。后参加苏州乐器生产合作社,曾任苏民鼓社主任。邵满生创制并改进了定音鼓,定音鼓能调节音高而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鼓面仍用牛皮,保持音色浑厚的传统,鼓身加彩绘保持民族形式。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制作了定音堂鼓、定音班鼓等。定音鼓的产生是苏州乐器生产中的一大飞跃,也是对我国乐器改进的一大贡献。1959年邵满生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生产者,文革中受冲击而自杀,年仅四十多岁。

  昆剧木偶

  姚荣财 苏州吴江人。吴江公记保和堂木偶昆剧班小生兼职联系人。
  姚荣珍 苏州吴江人。吴江公记保和堂木偶昆剧班花旦。
  姚荣山 苏州吴江人。吴江公记保和堂木偶昆剧班小丑。
  姚荣培 苏州吴江人。吴江公记保和堂木偶昆剧班花脸。
  姚荣高 苏州吴江人。吴江公记保和堂木偶昆剧班老生。
  姚廉荣 苏州吴江人。吴江公记保和堂木偶昆剧班老生。
  姚季生 苏州吴江人。吴江公记保和堂木偶昆剧班老生。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